龚书:“四年”的谎言怎么就识不破?

24.09.2015  15:15

  2007到2011年,华县移民局局长薛英勋可谓是当地最繁忙的官员。在担任移民局局长的同时,他还兼任着西安一家私营企业的副总,而且开着单位的公车。四年兼职,薛局长获得超过100万收入。每次县领导打电话找他,他都称自己不是在下乡,就是在下乡的路上。(9月23日华商网-华商报)

  四年时间是什么概念?可能是从大一步入了社会,可能是从恋爱走向了婚姻,也可能是从职业底层逐步坐上了重要岗位……四年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可要说一个谎言瞒了四年不被识破,不能说绝对没有,只能说概率太低。要么是编织谎言的人太能以假乱真,要么是听受谎言的人选择性相信。薛英勋作为华县移民局局长,居然长达四年时间在外地兼职而无人知道,笔者不禁疑惑,到底这谎言是“”在了说谎的人,还是听谎的人?

  对同事来说,“薛这个人脾气很大,所以我们一般都不敢打听他的去向”;对县领导来说,他都称自己不是在下乡,就是在下乡的路上;当然,还有第三种声音,其实局里许多人心知肚明,但都不敢说,“怕被收拾”。可见,薛英勋长期不在单位,大家早已“习以为常”,可为何不在单位,却没多少人去深究。

  在笔者看来,用大脾气告诫别人莫过问行踪,用在下乡掩饰人早已身在外地,这不是什么多高明的谎言,因为单位有职责有权力知晓所有人员工作时间的行踪,因为跟所谓的“”核实下情况也不过一个电话的事。或许,薛英勋兼职其实早就不是什么秘密,“怕被收拾”才导致了大家宁愿选择性相信。

  笔者不清楚薛英勋究竟多大势力,但是也能理解,身为官场中人,有时候宁愿少说少错而给自己留条后路。但是,我们的纪委呢?我们的各种制度呢?不是常常有听说,要严格考勤制度,要始终明察暗访,要如实申报个人事项,要严厉打击公务员兼职现象吗,为何这么多张网就“”不出一个漏洞百出的谎言呢?笔者相信不是内部“和谐”,因为在当前高压态势下,包庇亦是红线,一碰便免不了刑罪。

  所以,笔者以为,选择性相信是“四年”谎言识不破的缘由,而选择性相信的根本原因,则在于职能部门重表象、轻追查,制度建设重规划、轻落实。当前,各种主题活动络绎不绝,从群众路线到三严三实,活动内容虽各有不一,但每每到最后,都是类似总结经验形成长效机制。若把这些制度汇总起来,估计是很厚一本吧。可是,把制度定出来了,难道工作就该结束了吗?制度究竟该以什么意义,体现在以后的工作中呢?

  “四年”的谎言教训我们,制度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仅仅停留在文件纸上的制度,只能说是政绩,而非成绩。只有真正贯彻于行动中的方式方法,才叫制度。否则,类似的谎言只会一个接着一个,但真相终会被曝光,到时被“打脸”的,只会是职能部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