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女童:“折翼天使”盼新生
新华网江西频道5月20日电(记者陈子夏、倪瑞捷、杨舟)江西省金溪县秀谷镇杨坊村,11岁残疾女张宝宝与没血缘关系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命运对他们有些残酷,但他们坚强而乐观地生活着。
张宝宝天生胸骨畸形,肩膀一高一低,被认定为三级残疾。
先天残疾
2004年,出生不久的张宝宝由于先天残疾,遭亲生父母遗弃。拾荒老夫妇张爱祖和周桂秀发现后收养了她。老夫妇给她取名“宝宝”。
宝宝天生胸骨畸形,肩膀一高一低,被认定为三级残疾。张爱祖和周桂秀夫妇曾带宝宝去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查,医生告知,宝宝胸骨畸形的程度较为严重,需到更大的医院进行手术,手术费用可能需要上百万——这对一个靠拾荒糊口的家庭来说是天文数字。
张宝宝天生胸骨畸形,南昌市里的医生告知这种情况只能到大城市更好的医院做手术,且费用或将高达百万元。
老夫妇育有五儿一女,但儿子们不务正业,没有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女儿嫁到了同县别的村子,虽会不时接济两老,却也是杯水车薪。
和村里那些有“汽车”“飞机”和洋娃娃的小朋友相比,宝宝只有两件“玩具”:家里的土狗“小芯”,和一部只剩“前屏”的手机模型。“要是我也有个布娃娃就好了,大大的,毛茸茸的。”然而,爷爷奶奶无法满足她的心愿。他们拾荒一个月,最多只能攒下40多元。
不久前,79岁的张爱祖在拾荒途中摔伤了腰和腿,在亲戚帮助下“捡回了一条命”,“吃喝拉撒”都在床上解决。
为了维持生计,奶奶仍每天出门拾荒,宝宝主动承担起照顾爷爷的任务。
温暖之家
祖孙三人所住的房子是一座土坯房,木制窗户大部分已腐朽,没有玻璃可以挡风,仅用干草和纸板略作遮挡。
村子离镇上有近7公里路,离县城有8公里,奶奶每天起早贪黑步行到镇上或县城“寻宝”,中午偶尔回家。“宝宝说要跟着我去捡垃圾,我哪能让她和我一起受苦呢?!这孩子已经够苦的了。”75岁的周桂秀干瘦佝偻,说起宝宝便老泪纵横,“只要她健健康康的,就比什么都好!”
由于胸骨畸形,宝宝时常出现胸肺疼痛的症状,加上高低肩令双手不好配合使劲,做起稍重的活来十分吃力。尽管如此,当奶奶不在家时,她还是“承包”了提水、做饭、照顾爷爷吃饭和排便等工作。
张宝宝在提水准备做午饭。由于肢体残疾,肩膀一高一低的她双手无法很好地协调,只能轮换用力。
每天中午放学,宝宝总是一路小跑回家给爷爷和自己准备午饭。宝宝家是一座破旧的土坯房,木质窗户没有安装玻璃,且大多已腐朽,仅用干草和纸板略作遮挡;“厨房”是屋外一座被废品、柴火和馊水包围的破旧灶台,上面堆着腌菜、发芽的红薯、土豆,脱水的苹果……宝宝说,平时家里吃得最多的是腌菜,红薯和土豆是别人不要了,奶奶给带回家的,削一削还能吃。
由于张爱祖腰部受伤无法起身,111张宝宝便将煮好的面条喂给卧床的爷爷。
“爷爷,吃面。”宝宝在煮好的面里放了几小块肉,那是从前些天邻居送来的猪骨上剔下来的。由于爷爷腰骨受伤无法起身,宝宝便一根根地把面夹起、吹凉,再慢慢地喂给爷爷。“以前爷爷都把好吃的留给我,现在他动不了了,我要把好吃的留给他。”
希望之心
张宝宝在由长凳充当的“书桌”上学习。在如此环境里成长的她,却总能保持优异的学习成绩,这次的期中考她拿到了全班第二。
“这些是拿去卖钱的,这些可以改一改放在家里。”每天中午,宝宝帮着奶奶整理拾荒的战利品。虽然不能跟着到镇上去为奶奶分担一些,宝宝却是个细心的孩子,若是在放学路上发现有用的废旧物,她总是带回家。
午休期间,若是没有小伙伴来找宝宝玩耍,她便坐在有光的地方看书学习。家中的桌面结满了厚厚的油垢,为了不弄脏书本,宝宝便用一张长凳充当书桌,在被成堆废旧物占领的屋里腾出一小块“净土”。课本和文具均是学校免费发放的,它们被小主人呵护着,在这阴暗杂乱的屋里显得新而洁。
张宝宝在教室里上课。
宝宝的身体和家境没有招来嘲笑。在学校,小伙伴们喜欢她,操场上总能看到她和大家一起跳格子的身影;学习上,平常在老师眼里“笑得很害羞”的宝宝回答问题一点也不扭捏,还经常帮同学解答学习上的问题。
“宝宝的成绩很优秀,这次期中考试拿了全班第二名,”校长对宝宝的努力和顽强赞不绝口,同时对她的未来充满担忧。“家里这么穷,还是个残疾娃娃,将来可怎么办?”
然而,宝宝对未来满怀希望。“我想先治好爷爷(的病),再治好自己(的病)。”她说,“将来,我要和爷爷奶奶一起搬进香喷喷、亮堂堂的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