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战争“孤胆英雄”125发子弹击毙56名越军
文章来源:红潮网
导语: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孤胆英雄”岩龙,曾以该枪创造过125发枪弹连续毙敌56人的战绩。
生产与装备
56式半自动步枪的瞄准基线长480mm,与56式冲锋枪的378mm相比高27%,同时该枪枪管比56式冲锋枪的长105mm,弹头初速相应提高了25m/s,达到735m/s,并且弹道更加低伸,因此射击精度更加优良,特别适合射击400m距离内的有生目标,弹头在1500m距离处仍有杀伤力。后来的63式自动步枪,设计初衷就是将56式半自动步枪的精度与56式冲锋枪的火力相结合,其枪管诸元与56式半自动步枪基本相同,因此单发射击精度也很好。
56式半自动步枪的原型SKS在苏联只是一种过渡性武器,很快就被AK47所取代。这与其设计思想的局限有关,因为SKS的设计初衷只是提供一种与德国G43以及美国MI半自动步枪相抗衡的武器。不过,SKS相对于二战结束后各国采用的半自动步枪,如比利时的FN49、法国MAS49/56、捷克斯洛伐克的Vz52/57等来说,都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FN49和MAS49/56仍在沿用大威力步枪弹,而SKS开始使用中间威力型M1943枪弹,在体积、质量和后坐力上具有明显优势;而与Vz52/57相比,sKs的结构更简单、可靠性更高。还可以通过在枪口加装附件,发射枪榴弹或抛掷手榴弹,使该枪具备一定的反装甲和面杀伤能力。
虽然SKS在原产国的境遇只能用“生不逢时”来形容,但其仿制品56式半自动步枪却因为适合中国国情而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倡导“全民性游击战争”的时代大背景下,格外强调步枪手以及民兵的作用,他们一般以远距离的狙击、伏击和袭扰为主要作战模式,同时弹药携带量有限,在这种前提下,56式半自动步枪是最合适的选择。
56式半自动步枪是我国枪械发展史上的一个特例,在此之前,还没有哪种武器能够因过时而停产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又重新投入大批量生产。国内最早生产该枪的厂家为296厂,起初由苏联提供零部件与设备,在国内进行组装,并配套生产一些小零件。这一时期的产品在机匣左前方打印的枪号带有俄文字母。后来随着国内生产技术的逐步提高,实现了该枪的完全国产化,生产厂家也逐渐增多,不过各厂家的标记都还是按最初296厂那样,在三角形中填充厂家代号数字的模式,厂号后面刻印有“五六式”3个汉字以及枪号。除了296等大厂外,许多三线厂家也相继加入了生产行列。据统计,到停产为止,我国生产的56式半自动步枪仅机匣标记就多达80余种,足见其产量之大。
1960年代,国内自行研制出兼具5 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优点的63式自动步枪,56式半自动步枪开始显得有些过时,并于1960年代末期一度停产。但63式自动步枪的生产高峰恰好赶上文革时期,质量问题相当突出,而当时国内又没有能力重新研制一种新枪来取代它。在部队“还我56半”的呼吁下,只得撤装63式,重新生产56式半自动步枪,这在国产枪械中是绝无仅有的。
56式半自动步枪生产定型后,开始逐步取代部队原先装备的53式等旧杂式步枪,但装备的速度并不快,有些二线部队到1970~1972年才开始换装,主力部队则在1968年前后换装完毕。以1970年的一个甲种师步兵连为例,全连138人,其中9个步兵班除正、副班长使用56式冲锋枪外,其余7人全部配备56式半自动步枪,另外,连部2名通信员、炊事班班长各配1支,全连共配该枪66支。在当时“全民皆兵”的时代背景下,民兵中56式半自动步枪的装备也很普及,特别是1969年以后中苏关系恶化,国内大力加强民兵武装建设,常有民兵先于正规军装备56式半自动步枪的情况发生,但他们装备的多是三线小厂和临时转产该枪的军工厂生产的。
56式半自动步枪在我军战士手中,创造了无数神枪手的传奇。1960年代闻名全军的“神枪手四连”有百名以上神枪手,其中特等射手占一半以上,理发员、卫生员、给养员都是特等射手,炊事员也全都达到神枪手标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孤胆英雄”岩龙,曾以该枪创造过125发枪弹连续毙敌56人的战绩。但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56式自动步枪远距离射击精度好的特点得不到发挥,扣一下打一发的半自动模式与10发的容弹量在越军广泛使用的AK47步枪面前常常显得力不从心。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国内最终设计定型了81式班用枪族,并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期投入使用。红潮网摘编自本文节选自《长风卷战旗》 作者: 王海红 原载于《轻兵器》2006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