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强米弱,粮企在夹缝中挣扎(“重中之重”有多重(2)——聚焦龙头企业)
在一家大米企业厂房内,工人正忙碌生产。
编者按:农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它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主体,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然而,大多农业龙头企业利税低、财政贡献小,处于被遗忘的角落,融资难、负担重,不少企业生存不易、做强更难。
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当前农业龙头企业面临哪些困境,需要怎样的政策扶持,记者透过“稻强米弱”现象探寻答案。
稻谷收购价走强,大米市场价疲软,“稻强米弱”现象让不少粮食加工企业陷入困境。长此以往,将影响整个行业健康发展,影响产业链上千家万户农民利益
粮企的危机
进口大米低价冲击,全省28%的大米加工企业关停
鄱阳湖畔的稻穗吐出金黄。开镰在即,而大米加工企业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南昌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有100多万亩耕地,120多家粮食加工企业,其中日加工200吨以上的规模企业70多家。“全县粮食加工企业数量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但眼下不少企业正面临生存危机。”南昌县粮食局行业指导科科长邓洪文说。
据悉,进口大米到岸价仅1.6元/斤左右,而国产大米卖到2元/斤。在南昌地区,50%的小型大米加工企业出现关停。
不只是小企业,大企业一样举步维艰。作为江西省龙头企业,南昌县昌碧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熊成坦言,市场价格下滑导致库存成本高,企业利润一直被压缩。“现在加工越多,亏得越多,行业整体不景气,今年公司的产能已经从5万吨缩减到3万吨。”
“原来是谈粮起舞,如今是谈粮色变。”记者在万年县、余干县等地采访,不少大米加工企业老板都同样担心。
培荣米业位于万年县清云镇,年加工4万吨大米,原来日子过得滋润,最近却走起下坡路。公司董事长平其兵说:“以前全县12个乡镇基本都有大米加工厂,现在只剩下我一家在挺着。”因为没有仓容,存不了粮,收购期一过,公司就停产了,生产线大部分时间闲着。
业内人士介绍,为了降低成本,有的企业采购进口大米,然后再与国产大米掺兑后销售,毕竟“一个便宜三个爱”。
江西省粮食局的一份调研报告表明,去年全省有38家大米加工企业注销,有252家大米加工企业停产,接近总数的28%。在关停企业中,日加工100吨以下的企业超过80%。
省粮食局行业指导处副处长陈丰科分析,江西大米属于籼米,主要销往南方市场。进口米以价格优势占领国内市场,再加上原粮收购价格维持高位,大米加工企业普遍感觉压力增大,特别是一些小企业,资金链薄弱,抗风险能力差,纷纷关停。
倒挂的价格
谷价走强、米价疲软,100斤稻谷只能赚3元,纯利润不到1%
“一斤谷子六两米”,米价市场疲软,而稻谷价格强劲,“稻强米弱”现象让许多企业日子更加艰难。洪穗米业是一家省级龙头企业,公司负责人刘新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10月份稻谷收购价每百斤135元,到现在库存10个月,算上利息,再加上工资、电费、运费等,每百斤稻谷的成本达155元,按每斤大米2.2元的市场价算,100斤稻谷只能赚3元。
“去年公司销售额1.2亿元,但纯利润不到1%,而每天企业开门就要钱,银行一年利息500万元,员工工资一年250万元……平均一天开销达2.5万元。”像大多数企业一样,刘新文下一步打算压缩产能,空置的仓库用于出租,这是眼下降低风险的无奈之举。
利润越来越薄,小企业更无所适从。神农源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中山说,去年稻谷托市收购价1.35元,陈粮拍卖价格1元,按成本折算,每斤大米要卖2.25元才不亏损,小企业没品牌,销售渠道单一,每斤能卖到2元算不错了,根本不赚钱。
行业不景气,银行还不给力,资金问题突出。“原来是银行找我放贷,现在得去求银行贷款,还要交保证金,这让企业难以负担。”刘新文说,因为规模大,去年企业贷款超过3000万元。
为何出现“稻强米弱”现象?陈丰科分析,从外部看是进口大米低价冲击。从内部看主要还是加工企业散、小、乱,本地加工水平不高。全省大米加工企业有1200多家,平均产能利用率不到45%。2010年国家设定政策性粮食拍卖的产能门槛,许多企业为获得拍卖资格,盲目扩大产能,争抢粮源,破坏了市场秩序,加剧了这种现象。
还有一个因素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农资价格上涨,种植成本同比提高。为保护粮农利益,近年来国家稻谷托市收购价不断提高。
陈丰科认为,对于大米加工行业而言,产业洗牌是一种必然趋势。
稻农的担忧
民营企业收粮超过一半,加工企业一旦出问题,好稻谷也难卖好价钱
加工企业陷入困境,稻农的感受如何?
万年县上坊乡高墩村种粮大户黄仁相说:“稻谷价格有政府托市,米价和我关系不大。”今年他种了339亩水田,主要卖给国有粮库。
然而,大多散户却是另外的感受。上坊乡副乡长蒋德才介绍,全乡有2.5万亩水稻,40个大户大致承包了4000亩,大部分还是散户种。到高峰期时卖粮要排一个星期的队,租一辆车一天要200元,加上扣水、扣杂厉害,散户们一般选择卖给小的粮食企业或者经纪人,“加工企业直接关系卖粮收益。”不少稻农这样说。
当了多年粮食经纪人,余干县东塘乡富裕村的何斗彩讲起大米来头头是道,万年素有“贡米之乡”之称,年产优质稻10万多吨,与万年毗邻的鄱阳、余干、乐平、余江优质稻面积有150万亩,产量达75万吨。“这些地方我都去过,余干80%的稻谷都是卖给南昌的加工企业,农户赊给粮贩,粮贩赊给企业,很少现金交易。”他介绍说。
今年2月的一场官司,让何斗彩寒了心。“一家加工企业无法结清欠款,现在还欠300万元,我们6个合伙人亏了80多万。”不敢再做大米,他改行干起养殖业。
初步统计,民营企业收购粮食的比例已经超过半壁江山,他们对农民的影响越来越大。
米价长期低迷,“稻强”也会缺少基础,影响农民收益。南昌县泾口乡小莲村陶华平说,乡里一家企业欠他1万多元粮款,两年多都没结清,像他这样的在全村有二三十户,多的欠款近4万元。“今年种了30多亩水稻,还在纠结到底卖给谁。”
记者调研发现,随着机械化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自己种田。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人,在家种10亩水稻没有问题,泾口乡小莲村种粮大户陶成标算过一笔账:一亩早稻产量500公斤,晚稻能产600公斤左右,早稻价格1.3元/斤,晚稻1.4—1.5元/斤,除去种子、化肥、农药、机收等开销,一亩地年收入在2200—2400元。
“很多企业用收购来的粮食做抵押,贷款添设备,上规模,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流动资金。如今银行收紧贷款,企业的资金链难免不出问题。”陶成标担心,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出问题,今后好稻谷能不能卖上好价钱,好日子能不能持续?
政府该做什么
扶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帮助农民降低种粮成本
凡事总有例外。万年县一些粮食加工企业并不慌张,关键是因为有龙头企业万年贡米带动。从5万元投身稻米加工,到年销售收入过22亿元,万年贡米集团董事长蔡阳厚认为,大米加工企业生存之道是:渠道、品牌、原料支撑。
万年县大米加工企业从过去28家,整合到现在的13家,基本上都与万年贡米有业务往来。“加工厂是第一车间,农民兄弟是最可靠的朋友。”蔡阳厚说,他们和农民签订合同,集团提供种子、技术,按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元收购;他们把3000亩野生优质稻深加工成高端大米,每斤售价超过100元。
“仓容是加工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不少大米企业负责人认为,在政策方面,农业企业得到的扶持太少。余干禾丰米业负责人雷志林认为,粮食加工企业税收少,投入大,利润薄,想贷款也贷不到。
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出台政策,对加工企业予以扶持。从长远来看,要引导大米加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模式整合资源,使企业做大做强。另外,打通当前粮食流通受阻的通道,可采用补贴销售、补贴加工企业等办法,加大销售力度,破解库存积压难题。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锋认为,“稻强米弱”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应加大科技兴粮力度,创新经营方式,不能光盯着大户,更要重视普通农户,把种粮成本降下来,农民种粮效益提高了,“稻强米弱”现象才能逐步改变。
万年县委书记张爱平认为,县域经济既需要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也需要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在用地、税收、金融方面为它们提供精细服务,可以解决就业、稳定市场。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