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25公里的现代化跨越

08.07.2014  19:09

赣州市水文局  华芳

      汽车在江西省寻乌县通往水背水文站的公路上疾驶,青翠山峦令人目不暇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此时江南的寻乌,正值陆游诗中所描绘的初夏时节。年轻的水文人高云打开车载音响,一曲一曲放的都是眼下“90后”喜欢的歌。虽然听不明白歌词,但曲子里传达的轻松快乐我还是感受到了。
高云是水背水文站的职工,2012年参加工作,标准的“90后”。他开着车,听着音乐,一路侃侃而谈:“前两天下了一场大雨,河里的水涨了2米多,涨水面和洪峰都已经施测了流量,今天去施测退水面的流量。水文站建在寻乌县南桥镇水背村,监测的寻乌水是东江源河,属东江水系。东江源是东深供水工程的主要水源,也是广东省河源、惠州、东莞、广州等4000多万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水源。从县城到站里25公里,半小时车程。
      快到水背水文站的时候,汽车突然慢了下来。原来,进站的一段土路因为连续下雨,加上车辆的碾压,路面已经变得十分泥泞。“看来,要考验一下我驾校里学过的单边桥技术了。”高云边说边慢慢地开上那段“面目狰狞”的路面。尽管他开得小心翼翼,但还是不时听到砂石剐蹭汽车底盘的声音。“下雨天,进出水文站还是不太方便啊。”我嘀咕着。“市局今年准备给我们配一辆工作车,那车底盘高,走这个路没问题。”高云憧憬着:“县里已经把这段路列入了今年改造计划,估计雨季过后就要动工,到时候,不到半小时就走完这条路了。
      合上电闸,接通电源,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接上串口,输入水位、起点距等参数,在电脑屏幕上点击开始测流。高云熟练地操作这一切。“现在好了,一次流量测验1个多小时,测完就把资料带回县城整理,来回也就两个多小时。”显然,高云对现在的管理模式很认同。而对刚刚过去的2013年的驻站生活,高云用“恐怖”一词来形容。买菜难、喝水难等生活困难还好克服,上级主管部门也全力帮助解决。汛期,也还好,忙着看水位、忙着测流量、忙着发雨情、水情信息。一忙,日子就过去了。水文测站的冬天相对来说,比较清闲,雨又不怎么下,流量也是10天半月测一次,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看水位。那大把大把的时光摆在面前,给你打发,愁的就是这个。这时候你就理解唐代诗人卢延让的苦闷了:“兀兀坐无味,思量谁与邻。数星深夜火,一个远乡人。
      今年1月1日开始,水背水文站驻站人员 “”到了寻乌县城里上班,站里的仪器设备请当地人看护。在基层水文站工作近40年的廖圣贵站长坦言,刚进城那会儿,每天准时上下班,坐在办公室面对着电脑,的确有些不习惯。慢慢地,也适应了。搞搞卫生,上网看看水位、雨量,了解一下遥测站点的情况,安排安排站里一天的工作,联系联系县防办和水利局等有关部门,事也挺多的。晚饭后,出去溜达溜达,散散步,一天很快就过去了。相比廖站长,年轻的高云的生活则显然更丰富多彩:下班后和朋友相约一起喝茶、唱歌、打球、骑行等等。总之,县城里的潮流,不说引领吧,也算是参与者。
      从水背水文站到寻乌县城,短短的25公里,半小时车程。高云走了365天,而廖站长走了快40年。尽管走得很艰难!对更多的水文前辈来说,那是他们曾经做过的梦。
从水背水文站到寻乌县城只是我们迈出的一小步,实现所有基层测站职工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梦想才是赣州水文的大跨越!”赣州市水文局局长刘旗福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