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度逼空增量资金来势大 2600点震荡不可怕

29.11.2014  12:34

   沪综指昨日围绕2600点展开宽幅震荡,持续的逼空式上涨引发了较强的技术调整压力。不过,从年内四度逼空的市场走势看,场内外资金预期已经发生了积极逆转,流动性充裕的环境叠加投资者风险偏好的上行,令阶段市场机会大于风险。展望后市,即便指数层面的震荡难以避免,结构性机会也将在这一过程中层出不穷。

   与此同时,沪综指“六连阳”可能使A股在本周四不经意间跨越了一个重要分水岭。另据外媒估算,A股总市值可能已超过日本股市,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与我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相呼应。

   2600点震荡可能性增大

   本周四,沪深股市出现宽幅震荡,沪综指虽然收盘仍然出现了较大涨幅,但从场内个股表现、期指升水程度以及成交量能变化看,短期市场在2600点位置出现剧烈震荡的可能性正在逐步增加。

   沪综指昨日以2615.37点小幅高开,但是此后大盘似乎却失去了此前几个交易日流畅上攻的走势。全天大部分时间,沪综指都在围绕2600点整数关口进行宽幅震荡,盘中出现了三次比较明显的跳水走势,一度跌破2600点支撑,最低下探至2599.11点。不过,下午2点30分之后,指数重新恢复强势,大举收复日内震荡失地,盘中最高上探至2631.40点,尾市以2630.49点全天次高点报收,上涨26.14点,涨幅为1.00%。与沪综指类似,市场其他主要指数昨日均出现了明显震荡。截至收盘,深成指上涨1.10%,创业板指数上涨0.59%,中小板综指则上涨0.50%。

   昨日的宽幅震荡,令不少近期已经习惯了逼空上涨的投资者颇不适应,不少人也因此产生了一定的恐慌情绪,认为大盘的强势格局即将终结。客观地说,昨日盘面确实出现了一丝不利于多头行情延续的信号,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沪深股市再度放出历史成交天量,“天量天价”担忧随之产生。截至收盘,沪市昨日成交3389.6亿元,深市成交2795.2亿元,两市总成交额突破6000亿元大关,创出A股市场历史天量。天量难免引发恐慌,实际上,市场每一次创出单日成交天量,都会引发投资者关于大盘即将见顶的担忧。

   其二,下跌个股数量明显增多。从本周市场走势看,尽管初期呈现金融、地产股带动指数型上涨的特征,但后期个股普涨的格局已经逐步出现,市场走势开始健康积极。但随着本周四大盘的宽幅震荡,“八类个股”表现再度进入相对低迷的状态。统计显示,截至昨日收盘,上海市场个股涨跌比为526:373,深圳市场个股涨跌比为851:573。

   其三,股指期货主力合约升水大幅下降。本周三,在乐观情绪带动下,股指期货主力合约IF1412一度升水超过20点,但是从昨日收盘情况看,期指主力合约升水仅为0.31点。期指升水明显下降,隐含当前投资者对大盘上涨势头中止的预期在大幅提升。

   市场环境继续向好

   尽管大盘在2600点出现震荡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但是投资者因此产生恐惧心理,进而选择明显降低仓位似乎大可不必。整体而言,“改革推升风险偏好,流动性充沛推动市场上涨”的大格局并未发生显著变化。

   一方面,改革释放股市红利的过程远未结束。进入2014年后,投资者迎来了各类改革政策层出不穷的局面。从国企改革试点到“一带一路”,从自贸区推进升温再到应接不暇的行业提振措施,各类改革政策持续释放出市场红利。改革政策的不断推出,有效地对冲掉经济增长低迷的负面压力,令经济转型中积极的一面对市场情绪的影响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也正是由于改革政策的持续推进,投资者的乐观情绪逐渐提升,整体市场的风险偏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走高。中期来看,改革势必伴随经济转型的整个阶段,既然转型的大幕刚刚开启,就有理由相信改革政策提升市场风险偏好的过程远未结束。

   另一方面,充沛的流动性支撑着现阶段强势格局。相对于政策预期,流动性对短期市场的提振效果更加立竿见影,也更具有现实意义。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央行在上周末“意外”宣布非对称降息后,本周又在常规公开市场操作日里,四个月以来首度暂停正回购操作。从上述一系列政策变化看,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预期非常明确,这为股市流动性充沛创造了大的宏观背景。

   与此同时,当前股市资金面也处于极度丰沛的状态中。如果说年内的前三次逼空上涨,场外资金尚存在较强烈观望情绪的话,那么在目前启动的第四轮逼空行情中,场外资金已经成为主要推动力。主要表现为:在本轮行情中,市场明显放量,而资金的主要建仓方向为券商、保险等此前滞涨的大盘蓝筹股,且具备相当的持续性,这与此前存量资金博弈的市场特征明显不同。值得注意的是,从近期增量资金的介入力度以及所选标的看,具备很强烈的中线色彩,此类资金的不断沉淀对市场中期运行将发挥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展望后市,随着股市“造富效应”的不断体现,居民资产再配置的脚步不仅不会停止,还可能出现进一步加速,这表明场外资金对市场的提振效果值得期待。

   此外,英国媒体援引彭博(Bloomberg)数据报道称,本周三收盘时,中国股市总市值达到4.448万亿美元,仅略低于日本股市的4.507万亿美元。周四,上证综指上涨1%。日本主要指数东证指数(Topix)收跌1%。以这些指数为总市值的粗略匡算,并考虑当日的汇率变化,中国股市总市值现已超过日本股市总市值。

   回调提供中线建仓机会

   推进改革与流动性充沛两大积极因素的存在,意味着当前A股市场仍然拥有非常稳健乐观的宏观环境支撑,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不是很大。在这一大背景下,大盘涨跌预期不应该对投资者中期策略产生过多影响。就像此前的指数型上涨并未带来普遍的赚钱效应一样,指数出现震荡甚至一定幅度内的回调,也不一定意味着个股层面会出现巨大的下跌风险。

   分析人士认为,短期来看,投资者仍然可以继续保持乐观进取的态度对待市场。从指数层面看,金融、地产股会给大盘带来显著支撑。尽管经过快速上涨后,大盘蓝筹股后期继续高歌猛进的可能性正在降低。但需要注意的是,近期买入大盘蓝筹股的资金主要以增量资金为主,此类资金刚刚开始建仓,短期内进行反向操作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蓝筹股下跌空间有限,并将从权重角度给大盘带来强劲支撑。此外,从历史走势看,蓝筹股行情一旦启动,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不会在短期快速向下逆转。

   而从个股层面看,预期可能会更加乐观一些。客观地说,10月底上涨以来,投资者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赚了指数不赚钱的境地中,因此指数型上涨行情即便结束,也未必会给很多个股带来较大的调整压力,各种结构性机会反而有可能因为权重股资金虹吸效应的消失而更加丰富多彩。

   由此看,对于多数投资者来说,在大盘调整空间有限、个股机会引而未发的情况下,市场如果在2600点位置出现一定幅度的震荡调整,反而应该视为中线加仓的绝佳机会。当然,震荡调整也是暴露风险的过程,对那些阶段涨幅过大、估值压力显著的个股,还是应该保持高度谨慎,“立足中线,布局来年”的策略显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