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67岁“畲村妈妈”44年建设村庄不停歇

09.01.2014  19:20

半瘫支书病房里开村务会

——67岁“畲村妈妈”王桂英44年建设村庄不停歇

    1月6日,信丰县人民医院病房里,王桂英激动地说:“田垅畲族村能成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我的2014‘中国梦’。

    1月6日, 在赣州至信丰的高速公路上,两辆半旧的小车匀速行驶着,车上的7人是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的领导干部。年轻干部谢连福问局长袁景运:“袁局,王书记病倒的这4个月里,您都去看望了蛮多次了哦。”袁景运笑答:“也不多,这是第5次。这个‘畲村妈妈’实在令人敬佩!

    信丰县人民医院602病房里,笑声不断,原来是王桂英和特护大姐在唱山歌。王桂英说:“等我病好了,同你一起去参加‘我想上春晚’,顺便把我们安西田垅畲族村宣传出去!”这时,刚好袁景运一行走进病房,王桂英大声招呼:“我们的山歌是不是好听?可以上春晚吧?”当她接过2万元慰问金后,除了说谢谢外,张口便问:“田垅畲族村申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报告可有报到省民宗局去?这可是我们田垅畲村村民的‘中国梦’之一。”袁景运说:“2013年12月28日经市里通过后就上报省里,而且第2天,省里就派了巡视组前往考察,都说基础不错,有文化元素,特色明朗。”王桂英高兴地说:“太好了。如果能批下来,我不仅要将大树下和金田高小组科学规划,抢救、修复、建设好一批畲族特点民居,还要将畲族民俗文化博物馆修建好。

    不一会儿,信丰县副县长钟雪娇和县民宗局副局长宋卫华也走进病房。钟雪娇翻起王桂英左边的袖子说:“今天脸色更好了,可左手还是发紫。”王桂英说:“别管它,你就告诉我,建村小的2万元欠款能不能解决?”钟雪娇开玩笑说:“‘畲村妈妈’的事就是我们的头等大事,你告诉会计,今天就能到账。”王桂英马上拨通了村主任蓝光东的电话:“你通知村干部,今晚下来开会……

     一当村官 没法退了

    群山中,畲族牌坊、畲族民俗文化展览馆、“和谐畲族”文化墙、一幢幢整齐的“小康楼”……记者一走进田垅畲族村,就被眼前这个散发着浓浓民俗风情的美丽山村所吸引。只要一提起王桂英,蓝家村民们都说她是全村人的好妈妈、好支书。

    安西镇驻村干部刘红英当起了向导,领着记者边参观边讲述王桂英的故事。

    “1997年驻村起,我就与王桂英成了天天见的姐妹。她1969年开始担任村干部,1998年村民选举她当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44年来,她心系村务,情系村民,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带领村里的干部群众苦干实干,把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富裕的文明村。

    “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她克服了自身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一身的病痛,高血压、脑梗、心脏病、风湿病,数十次晕倒在工地,数不清吊了多少药瓶。朝夕相伴的丈夫英年早逝,办完丧事,她又出现在工作岗位上,邻里矛盾、家庭纠纷,搭货车去找项目,快过年了还坐火车去省里各单位要资金,将‘垃圾浜’变‘清水河’,道路硬化、危桥加固……年迈的老母亲瘫痪在病床上等着她伺候,家里的田土没人打理,儿子在广东找工作、创业、结婚她都顾不上……

    2008年换届前夕,王桂英再次病倒在工地,儿子专程赶回来,劝她退休到广东去享清福,还可帮他带孩子,可她说,村里人都是她的孩子,村里还有那么多事没做完,怎么可以辜负大家的信任当逃兵?儿子难过地说:‘难道我就不是您的孩子?您也管管我啊。’换届选举时,村民们依然投了她的票,不让她退休。67岁了,她还在为村里的事业拼搏!2013年8月23日8时,我照样打电话给她,可打了3次也没接,我赶紧叫人去看。只见她倒在卫生间里,一动不动。”刘红英眼中噙着热泪。

    “手术从晚上8时持续到次日凌晨1时多,县、镇、村三级干部和部分村民一直守在抢救室外。那天,是全村人的不眠夜。王桂英太累了,在县医院重症病房一躺就是2个多月。当她醒来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嘴巴张不开、左边肢体失去了知觉,可她坚持要笔,在书写板上写下了‘田垅’。村主任蓝光东马上会意,扒开她儿子,上前向她汇报起村里山塘开挖、自来水安装、土坯房改造、村组通公路建设的进展情况……

     一个节会 竟扬名了

    竹林下,风情文化广场、对歌亭、大水车、畲族舞台……村主任蓝光东介绍,每年“三月三”的乌饭节都是在这里举行。畲族群众将采集的乌稔树叶做成“乌米饭”,大宴亲朋,载歌载舞,祈愿丰收。

    那是2008年初冬,因田垅的“乌米饭”和脐橙一起名声越来越大,前来采摘脐橙和乡村游的客人特别多。王桂英马上召集村干部和村民委员会成员开会。她说,畲族文化源远流长,成了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艺术瑰宝。畲族人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服装,可以说畲族人的日常生活就是一部蕴含自然、宗教、人文的长长画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危险,抢救、搜集、挖掘畲族文化迫在眉睫,她想成立一个畲族民间艺术团,并在次年举办“三月三田垅畲族乌饭节”。大家一听,都觉得这个创意很好,一致通过。

    2009年春,在县里的大力支持下,首届“三月三田垅畲族乌饭节”顺利举行。畲民们自编自演的马灯舞、跣足娘、筷子舞、畲山茶歌,“老爷会”、祭祖、婚嫁表演,以及乌米饭、麻糍、艾米馃、卤姜、马奶酒,受到游客们的一致好评。还有长34米、宽2.2米的“和谐畲族”文化长廊,畲族民俗文化馆里收藏展示的近200件畲族文化艺术藏品,更是令人过目不忘。此后,每年的“乌饭节”举办得都很成功,而且每年的游客量都在递增。

    “王书记也没想到,‘乌饭节’竟然扬名到周边省市去了,去年来参加节会的人数有上万人,大大超过了我们的接待能力,更无法满足外地游客的食宿需求。”蓝光东指着舞台后的一片空地告诉记者,王书记本打算将这里建设成休闲度假山庄,打造畲乡特色小吃一条街、畲族风味农家乐菜馆、畲族风情生态旅馆等,让更多的畲族群众成为市场主体,并把特色小吃、风味美食推向市场,可她的这个梦想因病倒和缺少资金而暂时“搁浅”。

     一次欠账 成“老赖”了

    整洁的村落,户户绿树成荫,一条长达6公里的水泥路穿村而过……2005年正月初八,田垅畲族村修通了村里第一条水泥公路,也是全省民族村第一条乡村水泥公路,使长期以来困扰村民们行路难问题得到了解决。

    “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干部李淑华告诉记者,为了修通这条路,王桂英制定了详细的建设规划,积极向省、市、县有关部门争取资金,还把儿子准备结婚的几万元钱先垫了出来,作为启动资金。通公路的那天,全村人都乐开了花,只有王桂英躲了起来,因为她还欠施工方几万元工程款。施工方三番五次要不到账,生气地叫她“老赖”。

    后来,资金到位,她将所欠款项还清了,可还“”着这个绰号不改:为了修通8.2公里通组水泥路、近万米通户便道,新建5座小型水库、1万米水利渠道、贯穿全村的自来水工程,建设便民服务中心、农家书屋、老年人活动中心和6个文化休闲健身广场、2个篮球场,还有新建村小教学大楼、教师宿舍楼、厨房、围墙等,她回回都欠款当“老赖”。她不仅前后共争取了几百万元资金,还将儿子寄回来的16万余元全都垫出去做了启动资金。包括这次手术治疗,还欠医院12万元,但她谁也没告诉……

    你看,一幢幢土坯房变成小洋楼分布在各村民小组,一条条整洁的水泥路伸入农家庭院,水龙头一开哗哗流出自来水,互联网、数字电视接入畲民家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家级“文明村镇”、“全省百佳优美村庄”、“全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成了田垅畲族村的最佳注解。但王桂英的“老赖”绰号依然没有去掉,因为她依然躺在病床上,召集着村干部开会,部署着她的一个个欠账计划,用不断村建、不断欠款、不断垫钱的方式,实现着她的一个个“中国梦”畲村篇章。(刘太阳 记者谢东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