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电影"热的冷思考:易落入"产业意识大于创作意识"陷阱
“IP电影”是个产业概念,它最容易落入的陷阱,莫过于产业意识大于创作意识,丢了艺术作品的文化本质
今年,有一个新词愈发流行,那就是“IP”。IP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意为“知识财产”。“IP电影”指的是从热门的“知识财产”(通常为粉丝众多的文艺作品)衍生而来的电影,这个词包含了“粉丝足量”“市场保证”的言下之意,因而成为行业“新宠”。今年暑期档、国庆档的主要影片《煎饼侠》《滚蛋吧,肿瘤君》《九层妖塔》《夏洛特烦恼》分别是由流行的网剧、漫画、网络小说和舞台剧等IP改编而来,都属于典型的“IP电影”。
稍一琢磨便不难发现,所谓“IP电影”其实早已有之。在好莱坞,由知名漫画、小说、舞台剧改编的电影不胜枚举,中国本土电影改编自小说者也有许多先例。为什么现在要生造出这个词?事实上,和此前流行的“产品经理”一样,“IP电影”看似是新瓶装旧酒,实则是强调了以商业效益为导向的市场意识。公平地说,“IP电影”不全是应景之作。当《夏洛特烦恼》获得1亿票房时,我们或许可以说,它的150万舞台剧粉丝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当它排片一路走高,最终票房超过12亿时,依靠的绝不仅仅是IP,而是所谓的“自来水”效应(即观众自发的宣传推广行为)。这个效应的出现主要得益于编导将原有的舞台剧做了较为成功的影像化改造,使电影既保留了“开心麻花”的喜剧特色,又不致让人感觉舞台味过重,脱离生活。归根到底,IP所提供的是优质食品原材料,但这道菜做好做坏,还得看掌勺的大厨。
IP改编无需拘泥于原著,许多畅销一时的网络小说并不具备与知名度相匹配的文化品质,即使有,电影也理应贡献出独特的艺术观点和手法。《滚蛋吧,肿瘤君》漫画原作并没有完整故事,影片增加了不少“神似”原著的创作,尤其是杂糅了僵尸片、韩国偶像剧等类型元素,丰富了影片的视听语言。然而,同样不拘泥于原著的电影《九层妖塔》却走向了反面。影片改编自《鬼吹灯之精绝古城》,除了人物名字以外,故事与原著内容大相径庭。此举颇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引发了一些“原著党”的反感。然而更致命的问题恐怕在于,电影在脱离原著精神之后,未能重建一个自圆其说的新世界。扁平的人物形象、跳脱的故事线索、莫名的对话风格,都令影片与观众的交流充满隔膜。IP改编虽无固定章法,却有大体方向:满足主流观众,而不是自我表达。
“IP电影”是个产业概念,因此,它最容易落入的陷阱,莫过于产业意识大于创作意识。《致青春》引领了一轮怀旧青春的热潮。尝到甜头的电影人迅速提炼产业配方,增减几味调料,批量生产出同类作品。《同桌的你》《栀子花开》等“民谣IP”相继改编成电影,据说《一生有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也将变身亮相大银幕。网络小说《何以笙箫默》改编成电视剧后大火,被冷落多时的电影版权陡然增值,电影趁着话题热度火速包装面世。导演之一甚至由主演明星的经纪人担纲,作品的艺术水准可想而知。甚至导演本人也直言“按照合格消费品标准认真制作”,将文化产品等同于麦当劳、星巴克,无情抛弃艺术指标,尽管是在主动满足广大观众需求,却丢了文化产品的文化本质,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IP电影”热,说到底,还是电影原创能力的缺失。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迅速扩张,内容需求量也与日俱增。然而,要培养出数量与市场容量相匹配的导演、编剧,至少需要给电影产业十年时间,情急之下向其他领域引进资源便成为必然。大量IP资源补给(尽管良莠不齐)帮助电影产业扩容,打下了产业发展的基石,可谓功莫大焉。但市场高歌猛进时,另一种风险同时存在。大量业外资金、从业者的加入,也使这个时代的电影面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复杂、更耐人寻味。我们欣慰于IP带来的发挥空间,也要警惕“唯产业化”的商业思维对艺术创作的干扰。文艺作品归根结底还要看原创能力,看文化品质。
《 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01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