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24.06.2018  16:40

  

  

江中集团现代化的智能仓储车间。 本报记者 朱文标摄

  

  

世界中医药大会夏季峰会上,我省生产的中成药吸引了国外代表。本报记者 陈米欧摄

  

  

江西天海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在进行中医药课题研究。本报记者 林君摄

  望着5月刚播种如今已是满目葱茏、长势喜人的白花蛇舌草,兴国县社富乡纸帮村52岁的村民赖章春算了一笔账:按照亩产450公斤、每公斤1.1元的价格来计算,刨去各种成本,仅5个月的时间他就可增收几千元。

  去年,赖章春种下12亩白花蛇舌草的时候,村里不少人还认为种中药材没有“钱途”,等着看他亏本的笑话。没想到,白花蛇舌草还在地里的时候,就有药材经销商上门来订货,赖章春小赚了一笔。在赖章春的示范效应下,当地结合精准扶贫政策,纸帮村今年种植白花蛇舌草的面积一下达到500亩,全村农户基本上参与种植中药材。

  “我们省要建设中医药强省,有这么好的机遇,还不赶紧多种些中药材?”赖章春朴素的话语中透露出新时代农民的那股自信劲,让人感到振奋。我们看到,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国内领先、世界知名”中医药强省战略,按照精准对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以及多样化卫生健康需求,如今广袤的赣鄱大地上,处处有中医药事业与产业发展的良机,处处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重大的政策支持机遇

  作为全国首届名中医,今年73岁的张小萍依然坚持每周6次到省中医院坐诊。1965年,喜欢文学的她被父亲“强制”要求学中医,女承父业。随着时间推进,她越来越喜欢这份事业。作为有心人的她,用本子记录下国家和省里中医药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项政策、一桩桩大事。“现在是中医药发展的好时代。机遇这么好,我觉得越干越有劲,越干越年轻。”张小萍对记者说。

  2016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江中集团江中药谷制造基地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医药是我们国家的瑰宝,我们一定要把它弘扬好,中医药是五千年文明的一个结晶。我觉得在我们全民医保中,中医药还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他同时指出,在国际上中医药的声望在不断提高,大家现在很关注中医药所作出的贡献,江西把中医药列为一个支柱,这个路走对了。

  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了国家高度重视,江西也历来把生物制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扶持。2016年11月,省委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中医药强省战略,把中医药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谋划和推动,作为全省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打造。

  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建设赣江新区,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启动实施国家综合医改试点工作,这都为推进健康江西建设提供重大机遇。

  政策机遇不断叠加,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十三五”以来,我省先后制定发布了《江西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江西)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系列文件,都把中医药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培育的优势产业,加快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2016年,省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订了《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江西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

  “全省上下对中医药重视的程度前所未有,实践的深度前所未有,影响的广度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壮大健康事业的同时,也一定要把事业和产业结合的工作做好,帮助、支持产业发展。”省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同志这样说。

  按照“以事业发展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助推事业发展、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2017年10月13日,全国首家由省级卫生计生部门搭建的大健康创新创业发展与研究平台——江西省智慧健康研究院挂牌成立。这是一家非营利性的事业机构,主要是建设健康江西的智库,为我省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技术、信息、资源、资本支持。同年,在江西省智慧健康研究院的框架下,江西省智慧健康创客园成立。

  “现在有33家企业入园,6000平方米的办公区利用率达到90%。短短半年时间不到,有两家企业完成孵化,已经出园‘单飞’了。”智慧健康创客园总经理黄宝莲喜滋滋地告诉记者,“接下来,我们还将在宜春、上饶、赣州、新余等地建分园。”

  作为第一家入园企业、也是第一家孵化出园的企业慧健康产业链科技有限公司的“慧健康公益基金”项目,已经在市场上筹集了400万元,成为公司走向“蓝海”赚的“第一桶金”。公司董事长张勇说,他们还从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募集到500套远程诊疗设备,市场价值3亿多元。

   巨大的市场需求机遇

  2017年,江西地区生产总值逾2万亿元,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观念日益增强,健康消费市场需求正在快速释放,为中医药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据预测,未来10至20年,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年均递增速度11%,我国医药市场年递增速度为25%。中医药注重养生、调理、治未病,是健康消费市场的主要消费领域。另外,老龄化加速到来,为中医药和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

  中医药产业是我省为数不多的在全国具有突出比较优势的产业,产业规模长期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全省有中成药制造企业147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43家,占医药企业总数的1/3以上。去年,我省中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第四位,中成药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第三位。

  “江西中医药产业仍处于发育成长阶段,总规模与医药强省仍有差距。”省卫生计生委负责人这样说。2015年,我省中医药产业全国排名仅次于吉林、山东,但与两省绝对差距较大。从集群发育品类、空间分布来看,我省医药产业中处方药少;空间积聚主要分布在南昌、宜春、赣州三地;中药类企业虽不少,但大部分企业涉足中药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数据显示,2015年济民可信集团以111.51亿元收入成为江西中医药产业的销售冠军,但它的业务收入仅为广药集团的18.5%、修正药业的25.2%、扬子江药业的26.2%。

  差距实际上也是潜力。“江西中药材种植面积不大,只有100万亩左右,种植规模在全国处于第20位,这与江西中医药的产业规模不匹配。”  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所长虞金宝这样告诉记者,“我们现在没有大的种植企业,种植基础相对比较弱,多以人工为主。如果能推广机械化种植,把中药材种植规模搞上去,这样我省中医药产业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从2013年开始,按照全国统一部署,我省开展了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而这次普查距离上一次已有30年之久。目前,我省35个县完成了普查验收,采集标本6万余份。这项摸家底的工作尽管还未结束,但阶段性成果已然丰硕:新发现了13种此前没有记载的药材新品种。另外,依托此次普查中的价格监测、供需监测、产量监测、分布状况监测等信息,我省正着手建立中医药大数据库。过去很多时候,种药材的不知道谁要药材,生产中成药的不知道哪些地方有合适的药材。“有了大数据库,可以更好地对一、二、三产业进行宏观和微观调控,做到信息对称,提高效益。”虞金宝介绍,正在建设中的大数据库去年已“小试牛刀”,仅用几天时间就帮助抚州东乡阳阳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乐长顺2016年积压下来的60多吨中药材一销而空。

  监测表明,江西多个品种的道地药材,在全国市场份额巨大,像车前子占全国70%的市场,海金沙占据全国2/3左右的市场。作为江西的道地药材,江西产地的黄栀子质量好,价格普遍要比外省高4元/公斤。现在国家鼓励发展道地药材,我省也正在着手起草江西相关道地药材标准,相信不久国家药典中能发出更多新时代的“江西声音”。

  “这几年,我们的毕业生很抢手,中医药相关专业都很跑火,学校三次荣获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西中医药大学宣传部张安然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校每名毕业生有接近7个岗位可供选择,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

  强大的创新创造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健康大会上指出,要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过去,农户在种植中药材的过程中,除了保留药用部位,非药用部位一般会烧掉或沤肥,不会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为了实现变废为宝、点草成金,江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目前正在开展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比如发现葛藤比葛根的葛粉含量大约高10倍。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为中医药创新发展、服务健康增添了无比信心。同时,工业设计、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的提升等,为以中医药为代表的天然药物现代化制造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撑。

  抓住省部共建中医药发展“江西样板”的有利契机,我省正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实验区和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为抓手,大力引进、培养高精尖人才,引进上游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由此拉开江西中医药产业创新创造的大幕。

  按照“一年定框架、两年见形象、三年出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总体要求建设的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今年进入“见形象”的年头。6月19日,记者来到位于赣江新区的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的建设现场,看到这里是一派厂(工厂)城(城市)融合、蓬勃发展的景象。尽管科创城尚在建设中,但其强大的“洼地效应”已经吸引高新技术企业纷纷落户赣江新区。深圳邦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特种生物催化剂与特种生物催化工艺技术。该公司一落户科创城,与其有关的产业链条上的十余家上市公司也纷纷抢滩科创城。中国工程院黄璐琦院士道地药材论证标准检测中心的实验室、办公室也正在紧张建设装修中。

  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开集团金力公司总经理叶人齐告诉记者,到2020年,科创城将基本建成“点、线、面、体”的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体系。“点”,即建成5个以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等平台;“线”,即按照药材种植、新药创制、装备研制等细分专业,建成20个以上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面”,即推进企业建成50个以上内部研发机构,消化应用高层次研究成果;“体”,即建成50万平方米以上创新创业、孵化加速基地,承接各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二是实现“四个5”目标。即引进5名以上中医药领域的两院院士、国医大师,聚集50名以上国家“千人计划”和省内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人才,培育50名中医药产业和学科领军人才,科创城的技术人员占从业人数比重不低于50%。

  上饶市在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的进程中,进一步挖掘上饶道教养生文化(道医文化),研发、建设药食同源中医药健康旅游文化产品和项目。引进复旦大学陈芬儿院士的院士工作站设立在玉山县,对上饶市道地药材三叶青进行产品研发,大大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

  江西中医药产业发展,未来注定是风光无限。

   专家访谈

   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

  6月23日,张伯礼在世界中医药大会第四届夏季峰会上作完《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机遇和任务》报告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张伯礼说,国务院曾于2016年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了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江西要利用好中医药发展的机遇和自身得天独厚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将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江西的热敏灸已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形成了“北看天津针、南看江西灸”的新格局。江西“樟树帮”“建昌帮”中药炮制技术曾享誉全国,其炮制加工自成体系,各具特色,有“药不过樟树不灵,药不过建昌不行”之说。谈起江西的中医药,张伯礼如数家珍。

  张伯礼认为,今后江西要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中药材科考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加强中医药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还要大力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本报记者  黄锦军)

   想方设法提高中医疗效

  伍炳彩:国医大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二级教授,擅长内科杂病的治疗,博士研究生导师。

  6月23日,伍炳彩在参加世界中医药大会第四届峰会后,接受了记者采访。伍炳彩说:“我今年78岁,1966年从当时的江西中医学院毕业后,一直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干了一辈子中医,亲眼见证了江西中医药事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江西中医发展态势不错,每个县都有中医院,中医队伍在不断扩大。”

  伍炳彩高兴地说:“这次大会放在南昌召开,是对江西中医药事业的鼓舞和信任,是件大好事,让全国中医同行有了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采访中,伍炳彩反复强调,中医的生命是疗效。在现有医疗技术上,要想方设法提高中医的疗效,扩大中医治疗病种。只有提高了中医的疗效,才会提高病人对中医的信任度。随着中医药逐渐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大健康产业带来的旺盛市场需求,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将给高等中医药教育特别是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深刻变革。作为中医人,他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充满信心;作为中医药教育工作者,他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本报记者  黄锦军)

   链接

   大健康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我国大健康市场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2016年,我国大健康市场规模超过3万亿元,2018年大健康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4.4万亿元,而到2022年将达7.4万亿元。但从市场消费角度看,美国医疗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超15%,加拿大、日本等国的比重也超过10%,而我国仅为6.2%,因此我国大健康产业市场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具体表现在:一是人口老龄化加速。截至2015年,中国内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比例已超15%,总数超2亿人。这催生老年健康保健、康复护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养老地产、养生地产、中医养生等健康服务行业的迅速崛起。二是慢性病人群增加。据调查统计,目前中国慢性病患者已超2.6亿人,其中城市白领群体的亚健康现象极其普遍,约98.8%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三是人们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提高。目前中国白领阶层人数已增长至全球首位,达1.09亿人。2015年中国白领阶层的财富达7.3万亿美元,占全国财富的32%,他们对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四是营养保健和生态养生方兴未艾。居民的健康消费需求发生了转变,从局限于对疾病防治转向了对自身健康水平与生命质量的关注。五是政策和投资持续加码。近年来,伴随着“健康中国”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一系列扶持、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紧密出台,大量投资正加速涌入大健康领域,健康产业的投资、并购日益频繁。(本报记者 郁鑫鹏 实习生 李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