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双一流”发展机遇 加快推进职教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

29.08.2017  12:33

在学校发展的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召集大家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暨2017年暑期中层干部研讨会,既是一次常规的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深入思考,是一次阶段性的内外形势的把脉分析,更是一次厘清学校发展思路、加快推进职教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思想动员。研讨会的举办,对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十分及时,很有必要。下面,我按照江西省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的要求,就学校主动融入江西高教发展战略,积极服务江西发展,加快推进具有职教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一主题,讲三个问题。

一、科学研判 、把握形势,增 强推动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近些年来,学校在建设发展中特别是推进具有职教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中,讲成绩亮点纷呈,讲问题挑战依旧。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干部对具有职教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够深刻,积极主动思考和研究还不够深入,那么我们从分析学校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来谈谈“要不要干”这个问题。

一方面,我认为我们学校面临着难得的一个战略机遇期,国家和江西省政策层面,诸多利好政策的出台为我们加快发展进程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我们推进立德树人指明了方向。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三步走的总体建设目标以及建设改革两方面的10项重点任务,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根据《总体方案》。根据方案,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日前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在“双一流”建设的遴选、支持和管理等方面做出具体安排。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今年5月19日,省政府印发了《江西省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指出“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面向行业特色鲜明,学科水平较高的大学”,这些决策和部署,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和使命担当,也为学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这对于我们推进具有职教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无疑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双一流”建设与之前的“211”、“985”重点建设项目相比有两个重要区别,第一个区别是“211”“985”是以学校为资助主体,“双一流”是以学科为资助主体,突出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一流学校建设;第二个区别是打破“身份固化”,引入竞争机制,将建立以绩效为导向激励约束机制,强调希望建设的是“特色鲜明”的学校,更加注重学科建设,而且重点是建设过程,目的是使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高。这对于我们这类地方院校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我们的总体实力与“211”“985”高校相比差距很大,我们要缩短这个差距难度确实非常大,但是现在我们可以让一些优势学科积蓄力量,优先发展,力争一流。另外一方面,我们还要看到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同样面临着异常激烈的挑战。“双一流”建设的最大亮点,在于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入围与否的筛选标准将会是学校中的重点学科和建设绩效。我省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方案也是按照这个精神制定的。这必将对高校格局的变化产生深刻影响,可以说是对中国大学的一次重新洗牌,各个高校都卯足了劲,都在争一流。我们学校没有国家重点学科,目前仅仅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应用化学、旅游管理),建有省级高水平学科1个(设计学),省级重点一级学科2个(教育学、化学),与全省高校乃至全国高校对比,根本不具备先发优势,要在新一轮竞争中胜出,实现这种跨越式发展必然要付出更多努力和更大代价。学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还有不少短板和缺项,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瓶颈。随着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热潮的来临,各高校都将“双一流”战略视为决定本校未来发展兴衰的最具决定性的举措,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时不待我,我们如果还不想干,还不行动起来,就要被远远甩在身后。我们不可有丝毫的麻痹和动摇,切不可功败垂成、功亏一篑,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进程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那有些老师就要说了,我们的学科和专业在全省高校目前并不具备竞争优势,短期内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成为一流学科,那是不是“双一流”建设就和我们没关系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双一流”建设突破点在向一流看齐的意识上,“双一流”建设更多的是一种理念和精神意识,应该融入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灯塔”和助力。“双一流”项目是“双一流”建设中不可取代的实体抓手,但绝不是“双一流”建设的全部。不是只有“双一流”项目的承担者才是参与者,在建设中每个人只应该是所在学科不同、所在岗位不同而具体任务不同,在“双一流”的建设中没有旁观者,而应都是推动者。去年11月24日,学校下发了《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十三五”创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指出“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实施“攀峰计划”、“攀登计划”、“强基计划”三个建设项目,有重点、分层次、全方位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全校所有的学科都将有自己具体的建设目标,大家都得朝着建设目标努力奋进。这也是我们在二次创业的伟大征程中,以实际行动来生动而具体地践行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确立的工作总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写好“申博、改革、评估、特色、文化、党建”六篇文章,努力提升“党建引领、学科提升、特色发展、整合发展、国际视野、文化铸校“的新境界,努力开创“学科突破、管理创新、改革驱动、实干兴校”的新局面,力争在学校办学100年之际,把学校建成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二、精准发力、统筹推进,着力破解阻碍发展的难点和重点

    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化为具体的行动,表现为改革和创新的实际行动,我认为这是“敢不敢干”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全国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坚持改革创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十八大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以“双一流”建设深化高校综合改革,以综合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化改革,不可能不遇到阻力,包括思想认识方面的阻力和利益关系方面的阻力。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要敢于改革,敢于创新,未来学校的发展,双一流的建设,加快推进具有职教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都需要保持深化改革的勇气。围绕如何开展好“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具有职教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个核心工作,学校正在推进的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是保障实现我们发展目标的关键举措,我们要以党的建设、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教育教学工作、人事制度、学生管理创新、基本条件保障和校院二级管理改革为重要改革抓手,真抓实干,实现办学目标。

一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建设具有职教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全面加强党建和思政工作,为建设具有职教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要强化“三个结合”,充分发挥好高校党委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强化“虚实”结合,做到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同步发展。 在推动学校科学发展进程中,将基层组织建设与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增强对学校改革发展的推动力和贡献度。同时,要加强理论学习,研究把握组织建设规律,加强规划引领和过程跟进,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党建好的做法和经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指导实践,并固化于制,实化于行,长效推进。 强化“内外”结合,做到与中心工作有效融合、互相促进。 基层组织建设既要注重工作的内涵.也要注重工作的外延。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外延的有效拓展,着力创新基层组织建设的形式和载体,使党建工作渗透、融合到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中,设计出吻合组织实际、迎合师生需求、符合党员意愿的活动载体,增强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强化“远近”结合,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基层组织建设要立足当前,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人手,从广大师生最关心、最迫切的事情抓起,研究梳理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系统研究,提出务实的解决方案。同时,又要着眼长远,努力解决今后一段时期影响基层组织建设的前瞻性问题,加强工作研究,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有序推进。

二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服务体系。 立德树人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也是高校建设的主要任务。但一个时期以来,我们重绩效不重德育,不同程度忽略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这也是我们巡视整改的重要内容。立德是教育的灵魂,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但怎样付诸实施,还有赖于我们高校自主自觉的行动。目前,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尚未得到有效激发;教育教学工作仍以“管理”为主线,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制度约束而非发展支持,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成长成才需求。因此,从观念到体制,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服务体系意义重大。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巩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8月初第三届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瑶湖举行,我校再创佳绩,共获得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2项的骄人战绩,总成绩列全省第3,这充分展示了我校人才培养的成绩。我们要进一步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和完善考核与评估制度,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加强师德标兵、教学名师等方面的建设,引导教师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通过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助推学生成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广大教师的使命和担当。 人才队伍是高校的核心资源、第一资源。人才队伍的重要性体现在人才的现实价值上,即人才本身就是大学及其学科专业建设的主体力量,具有职教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也好,一流学科建设也好,其评价检验都要依赖于人才的产出,没有人才“双一流”必成无源之水。特别是优秀的人才,成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力量。我们要把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关于人才队伍建设有几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关注和重视。 第一,教师引进与培养的问题。 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引进和培养并举,一方面我们既要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采取超常规措施“外引”一批高层次人才,要用先进的理念引导人才,用良好的环境感召人才,用辉煌的事业鼓舞人才,用一定的待遇留住人才,形成爱才、惜才、用才的文化氛围和保障机制。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内培”,重点遴选培养一批学科基础扎实、科研潜力突出的优秀人才,通过“内培外引”获得最大的人才聚集效益。值得一提的是,“双一流”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依赖于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与可持续性发展,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承担与参与尤为关键。因此,这一过程中,除了不可忽视处于“人才高地”的专家教授们的努力外,也需重视暂处在“人才低洼”的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 第二,教师激励与考核的问题。 激励是激发教师的投身教育事业,考核则是评估其工作实效。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如何建立科学有效地激励与考核制度,将关系教师能否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进而直接影响“双一流”建设的实际成效。既要发挥学院、专业、学科的能动性,也要发挥学校顶层设计的主动性,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发现人才、激励人才、用好人才,让人才在干事创业中脱颖而出、有为有位。

四是优化学科组织形式,促进学科合力发展。 没有学科优势,就没有竞争优势。学科建设是龙头和基础,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和保障。我们必须进一步厘清学校改革发展的工作理念,坚持“学科突破、管理创新、改革驱动、实干兴校”的工作方针,力争内涵建设上水平、办学质量上台阶,推进学校二次创业。我校学科分布较散,有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设有77个本科专业,现在我们已经开始收缩学科建设的“”与“”,主动调整一些特色与优势不明显的学科,做大做强优势学科,整体学科布局得到了优化,这是“双一流”建设带来的积极导向。下一步我们要加强顶层设计,以目标为引领、以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高位推动和强力支持,围绕特色优势学科,凝练研究方向,集中优质资源,挖掘成长潜力,推动一流学科的快速发展。同时,更要着力构建良性的学科竞争、成长生态,不同的学科在“金字塔”型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层次,学科之间可以加强联合与交叉,形成一流学科、高水平学科和其他学科协同建设的格局,通过学校的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全校大多数学科向前发展,从而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要努力打造高水平学科队伍。 要大力引进学术领军人才,重点培养一批学术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学风严谨、有良好科学道德与强烈竞争意识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实施“高端人才引育计划”,构建高层次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体系,遴选建设一批首席教授、杰出学者等高端人才,打造若干个结构优良,团结凝聚、优势互补、有共同愿景的高水平学科团队。 要全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切实加强以重点实验室、重点社科基地、研究所为核心的学术平台建设,增强学科可持续创新能力;努力申报教育部和国家级学科平台;支持学科与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强横向合作;引导学科建设朝着国际化、开放式的方向发展;完善科研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不断提升学科实力。 要大力创新学科管理机制。 学科建设与运行实行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创新学科建设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学科建设评价体系和评估机制;对学校重点打造的博士点建设学科和省级一流建设学科,设立“学科特区”,在资金投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成果申报、职称评定、绩效奖励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加大学科经费投入。 学校设立创一流学科建设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创一流学科各层次建设项目的实施。专项资金的投入视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实行动态调整,检查考核没有达到预期建设目标的项目,相应减少后续建设资金投入或解除建设立项。

三、凝心聚力、内修素质,提升广大干部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办好一所大学,需要好的管理和好的管理队伍。要对来自自身、事业的压力,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前面谈到了出现了影响学校发展的瓶颈和困难,我感觉最突出的还是部分干部的精神状态问题,等一等,看一看,再论证一下,再完善一下,看看别的学校、学院是怎样干的,这种状态比较普遍存在。表面看来是追求精益求精,实则是一种懒政、不愿作为的状态,有些工作决策半年,甚至几年了,仍未落实;有些事定了,转身就没下文了。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状态。我们的工作要有新局面,精神状态必须有新起色,2017年是“十三五”的推进之年,也是我们江西省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的开局之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需要我们保持昂扬向上的创业激情、开拓奋进的创新精神、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恒心和毅力,这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我认为我们干部必须主动增强“五种意识”,促使干部管理、服务上水平、上一流。 增强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是党员领导干部头脑中必须具备、时刻紧绷的最重要意识。在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在各种鱼龙混杂、各种真假信息甚至谣言满天飞的状态下,作为干部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必须锻炼出政治观察力、政治鉴别力。广大干部必须要带头讲政治,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不能松,切记不能在政治上犯错误、走歪路;在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立场,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方向意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要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稳定发展。 增强学习意识。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老化加速,知识更新加速,不学习就意味着要被时代所淘汰,不学习就不知道机遇在哪里、挑战在哪里、差距在哪里?同时,我们提出的目标任务要按时高质量完成,更需要加强学习,每一项任务都有难度、都需要多花心思,破解难题的方法从哪里来?工作上要不断提高水平,源泉又从哪里来?都是从学习中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鉴他人智慧,有助于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学校也要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实施“管理干部海外培训项目”,每年有计划选派5-10名干部赴国(境)外培训,强化干部的国际视野,要通过培训,使干部进一步熟悉高等教育规律、学术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学习中坚定信念、提高素养、锤炼操守、提升境界,从而能够正确地分析判断形势,善于抓住改革发展重大机遇,善于把自己从事的工作、分管的部门放在国家大局、地方大局、学校全局中去谋划,善于多渠道获取办学资源,为本学院本部门发展打开更为广阔的开放空间,为师生全面发展创造机会、搭建平台。 增强全局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全校广大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增强全局意识,要跳出学院看学院、要跳出学院看学校,跳出部门看部门、跳出部门看学校,善于站在高处思考问题、谋划工作,紧紧围绕学校的大目标来规划单位的小目标,把学校确定的大任务细化为本单位贯彻落实的小任务,在维护好学校全局利益的基础上发展好本单位的局部利益,不要只想着让学校帮着学院、部门解难题,更要着眼全局帮着学校排忧解难。我希望我们的干部都能够换位思考,站到学校全局去想问题、做事情。 增强“担当意识”。 讲担当,是学校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学校实现博士点授予点的突破形势严峻,任务紧迫,这就需要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化责任感。全校上下只有勇于担当,才能统一思想和行动,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战斗力。只有勇于担当,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形成干部茁壮成长,人才脱颖而出的大好局面。也只有勇于担当,才能形成和谐愉悦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各级干部都要讲担当,特别是处级领导干部要带好头,作表率。 增强“团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也出干部。在团结问题上,‘一把手’更应带好头,起好表率作用。”所以,我希望全体干部务必要团结,尤其是同一个班子里的干部之间,在工作中要相互支撑、主动补台,相互提醒、相互促进,遇到摩擦多沟通、多宽容、多换位思考,努力构建和谐相处、协同共进的干部关系,并以干部之间的团结促进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团结。大家在一起工作是缘分,如果不团结,精神不愉快、心情不舒畅,寿命都会缩短。如果不团结,就有可能出现有损学校利益、学院利益和师生利益的行为。

  同志们,“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具有职教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科学谋划,扎实推进,聚焦、聚神、聚力抓改革,走出一条具有科技师大特色的“双一流”建设之路,为地方和国家不断做出新的贡献,以改革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