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三国厅长在全省科技创新升级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01.2014  19:35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升级

——在全省科技创新升级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江西省科学技术厅厅长  洪三国

(2014年1月17日)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会和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我省2013年科技创新工作,部署2014年的主要任务。刚才,尚勇副书记、谢茹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等一下,郭学勤书记还要讲话。请大家认真贯彻。下面,我代表科技厅做工作报告。

一、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是我省科技工作进位赶超、奋勇前行的一年。全省科技战线以加快创新升级为主线,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面完成了2013年年初提出的目标任务。全年省本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预算9.2亿元,达到财政支出的2%;完成科技成果登记733项;开发省级新产品736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43.7亿元;7项主持和参与完成的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专利申请和授权分别达到1.6万件和近万件;新增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各类国家创新基地10家;5人1团队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全省科技进步综合水平全国排位有望比上年前移一位,创新升级呈现可喜局面,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突出科技支撑作用,服务发展升级

一是抓好科技项目实施,加快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 围绕主攻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全年共立项下达各类省级科技计划2095项,省财政科技拨款4.075亿元,其中重点以上项目占75%; 争取国家科技项目906项,其中重大项目98项,获批经费8.4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68倍,带动各方面投入200余亿元,解决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了一批新产品,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2013年我省整合1亿元专项资金,按照股权质押、有偿使用、溢价收回方式,遴选组建了第一批5个协同创新体。依托协同创新体,预计将实现财政科技投入1:5的放大效应,聚集境内外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31家,组建高水平研发团队5个,推动一批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

二是深入开展技术创新工程,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全省新增培育国家产业技术战略联盟试点和重点培育单位各1家,省级联盟2家;新增国家科技孵化器1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35家,比上年增长94%。组织实施国家科技型中小创新基金189项,获经费支持1.35亿元。

三是大力推进科技园区(基地)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高规格召开了全省科技入园现场推进会,进一步推进各类创新资源入园入企。南昌市被科技部、中宣部等四部委授予“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江西师大科技园升格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新获批景德镇直升机、吉安电子信息和抚州精细化工3个国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景德镇直升机制造列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新增3家省级高新区、8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6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省四个国家高新区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有望突破600亿元,达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0%以上。预计2013年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可突破6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突破13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8%。

(二)推进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兴农惠民。

一是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取得新进展。 争取科技部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48项,获资助8067万元。组织实施优良品种选育、种植养殖技术攻关、绿色食品及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机械装备、农林生态安全、农村信息化等省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200余项。培育了一批作物新品种(组合),突破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鉴定创新成果60多项。其中,依托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取得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全国农丰二等奖,参与完成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上饶现代农业科技园、井冈山八角楼农业科技园升格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获批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新组建了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二是科技为改善民生做出新贡献。 全年争取国家社发重大科技项目14项,获资助1.25亿元,推进了我省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绿色建筑等领域技术攻关和推广示范。新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12个,培育新品种(系)7个,开发新药品种5个、保健食品10个。依托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认定省级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64家,促进企业建立研发机构58个,引导企业投入研发经费5.89亿元,示范应用节能减排技术232项,开发节能减排产品202个。

三是山江湖工程稳步推进。 重点建设了5类10个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新建6个山江湖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鄱阳湖生态保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获科技部批复,实施了6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南南合作局和亚行等多边和民间国际合作项目。基本完成了“鄱阳湖科学考察”野外考察任务,建立了鄱阳湖湖泊湿地水文遥感动态监测平台,开展了全省环境督导师培训。

(三)强化条件平台和人才建设,夯实创新基础

一是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新增获批离子型稀土和脐橙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组建省重点实验室9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

二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 新确定省级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6人、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36人。围绕“赣鄱英才555工程”,与组织部门联合遴选支持58名企业创新人才和1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团队。

三是基础研究水平有所上升。 首次确定省自然(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项,立项总数达470项,安排经费2000万元。全年625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总经费达2.78亿元,在17个设立地区基金省份中连续三年名列第一。

四是软科学研究与管理取得新成效。 首次通过竞争择优组建了8个省级软科学研究基地,首次启动了软科学文库建设,面向全省公开招标组织了6个重大软科学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批被省委、省政府领导认可的决策咨询成果,并已汇编成书。

(四)推进科技大开放,集聚创新资源

一是省部、省院、省校科技合作进一步拓展 促成省政府与科技部举行新一轮省部会商,与中国工程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编修完成《江西省与中科院省院合作规划纲要》;省科技厅先后与上海交大、中纺院签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中纺院在共青城设立分院,萍乡粉末冶金科技产业园成为中南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二是国际科技合作加快推进。 新增3个国家级、6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4个项目纳入科技部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获批国际合作专项经费2250万元,引进了一批国外先进技术在我省进行产业化。

三是科技招商引技成效显著。 成功举办了“2013年赣港技术、人才合作推进会”、“2013创新中药及植物药国际高峰论坛”,先后组织参加第十六届科博会、第十届东盟博览会、首届北方国际科技博览会,达成引进技术、项目合作意向78项,协议金额100多亿元。

(五)坚持以协同创新为导向,优化创新环境

一是科技统筹协调迈出新步伐。 围绕推动科技进步综合水平位次前移,报请省政府下发《全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升级的实施方案及任务分工》、《贯彻落实<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决定>的具体实施意见及任务分工》,督促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形成全省科技创新合力。

二是科技法制建设有新突破。 配合省人大制定颁布了《江西省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就我省科技经费投入使用和管理情况开展执法调研,并接受人大专题询问。

三是知识产权工作长足发展 促进新成立县级知识产权局56家,总数达到71家。南昌、鹰潭列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培育阶段城市,泰和等4县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12家企业获批全国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三个专利荣获第十五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全年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同比增长36.0%和24.9%,增幅分别达到全国的2.26倍和5.41倍。

四是市县科技进步水平明显提升 全省科技进步考核通过率达80%,远超上次36%的水平。萍乡等4个设区市、30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县、区)。萍乡市获批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五是科技与金融进一步融合。 科技厅与交行江西省分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江西省分行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设立了交行南昌高新科技支行。申银万国投资公司、深圳创东方投资管理公司来赣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取得初步意向。省科技担保公司与南昌农商行签署合作协议,全年担保金额3.4亿元。

六是科技管理和服务得到加强 制定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近20个管理制度。全面启动创新方法基地建设和企业示范应用,5家企业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企业;举办2场网上在线成果对接会,征集省内外可转化科技成果1008项,实现技术对接1686次。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科技部悉心指导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省科技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科技厅向关心、支持科技工作的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向全省科技战线的同志们表示崇高敬意! 

二、2014年科技工作思路及重点任务

(一)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省科技创新正处于新的发展起点,创新驱动发展已经进入到攻坚克难的阶段。全省科技工作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科技创新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升。二是中央明确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并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我省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三是贯彻落实省委“十六字”方针迫切需要推动创新升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动力。四是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更加旺盛,科技创新活动日趋活跃。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科技创新还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尚未建立、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机制仍未形成,以及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严重匮乏等诸多挑战和困难,科技创新以及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依然不强。因此,面对机遇和挑战,全省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准确认清形势,增强信心,真抓实干,勇于担当,推动创新升级迈出新步伐。

(二)总体思路与基本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工作大局,紧紧扣住“创新升级年”这一主题,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深化改革为统领,着力推进协同创新、深化“六个一”工程、扩大开放合作、规范科学管理、优化创新环境。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提升我省科技进步综合水平,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2014年全省科技工作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力争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比上年前移1-2位,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20%以上,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增长50%,力争翻番,力争获国家科技奖1-2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迈出新步伐,科技协同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创建创新型省份取得新进展。

为实现上述目标,2014年应着力推进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加快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速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大力发展技术市场,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通道,完善科技投融资机制。

二是着力推进协同创新,推动发展升级。 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生态与环保以及民生科技创新为重点,大力实施科技协同创新计划,积极推动探索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协同创新体组建模式与管理机制,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三是着力夯实创新基础,提升创新能力。 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内涵建设,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优势创新团队建设,组建一批创新能力强、研发水平高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研发中心、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形成项目、平台、基地和人才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机制。

四是着力扩大开放合作,推动创新升级。 统筹省内、国内和境外科技资源,深化省部、省院、省校、省企科技合作,强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国际国内科技合作机制,打造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一批科技合作基地。

五是着力规范科学管理,创新管理方式 建立完善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和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改进和完善科技计划立项管理、过程跟踪与经费监管;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科技规划、政策法规制订与实施;加快科技服务资源整合和重组。

六是着力强化环境建设,营造创新氛围 。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法制环境、科技投入环境、财税政策环境以及创新文化环境的建设,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竟相迸发,形成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

(三)重点任务

2014是“创新升级年”。全省科技系统应紧紧围绕“创新升级”这一主题,努力完成以下十项重点科技任务。

1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一是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投入、组织实施和成果转化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资源更多向企业集聚,促进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企业流动。加大研发项目、创新基金和公共服务平台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自2014年起,省财政科技拨款技术开发类经费的80%投向企业研发,投向企业研发经费的80%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成果评价的机制。强化企业技术需求调研,主动设计重大、重点科技创新项目;探索开展财政科技投入由事前投入扩展为事中和事后补助试点;注重科技创新实际贡献,应用研究由用户和专家等第三方评价,产业化开发由市场和用户评价。

三是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 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引导和支持应用型、面向产业的科研院所和高校更多地为企业提供支撑和服务。深化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改革,提高转制院所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能力和产业化能力。

四是完善科技投融资机制。 制定《推动科技金融加快发展工作方案》,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资金、科技担保资金、风险投资等参与科技创新创业。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实行单独信贷政策开展科技金融业务,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发展科技支行。加快搭建省级科技投融资平台,力争建立一支科技创业投资基金,设立科技金融专项,用活财政金融手段。

2 、大力实施科技协同创新计划

一是建立完善协同创新体系。 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按照市场机制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通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形式合作研发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强化知识创新协同能力建设,支持高校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引导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密切结合,构建产业、企业、项目、平台、团队、基地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完善政府对协同创新体的管理和扶持模式,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的机制;探索按照公司化要求构建协同创新组织运行机制,形成利益紧密结合的研发实体。

二是加快组建协同创新体。 以有研发中心的龙头企业为重点,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新组建10个左右产政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突破一批产业链关键、核心及共性技术,完成50个左右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研发项目,形成一批极具市场竞争力的重大创新产品。

3 、加快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一是加快推动战略性新产业科技创新。 组织实施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专项资金项目,重点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新产品的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战略性高端产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的创新型企业;新增国家级创新(试点)企业3-5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个。

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 制定和实施《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意见》,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和产业集群试点工作,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家左右。大力推广产业优化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组织实施好半导体照明、“光伏应用”、“十城万盏”和 “全国城市群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等科技工程。

三是加快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创业。 大力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水稻等种质创新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协同创新项目,加强粮食稳产增产、农业现代化、延伸农产品种养加产业链和食品安全关健、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和示范推广。以推进富民强县科技专项行动为着力点,构建“一县一个优势特色产业,一个龙头企业和高品质农产品创新示范基地,一个专业对口科技支撑团队、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一个项目规范管理制度”的“五个一”科技创新模式。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试点,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选派和农村科技创业长效机制。

4 、强化基础研究和社会发展科技工作

一是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加大我省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组织实施具有前瞻性和应用价值的研究计划,强化对新能源、节能减排、粮食安全、医药健康、新材料、制造与工程等领域重要科学问题的探索。积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支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研究项目,加大对青年人才从事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二是加快推动民生科技和生态环保科技创新。 研究制定《加快创新升级做大做强生物和新医药产业的实施意见》,组织实施科技惠民计划,开展生命健康、节能减排、公共安全、防灾减灾、人居环境等科技行动。建设5-10个生态文明科技示范村(社区),推进节能环保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三是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开展前瞻性、全局性、综合性科技发展战略问题研究,充分发挥软科学研究基地的作用,为省委省政府重大科技创新决策服务。高度重视科技进步综合水平位置前移对策研究,推动科技升级迈上新台阶。适时启动“十三五”科技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四是全面提升山江湖工程科技支撑能力。 完成“鄱阳湖科学考察”任务,建立统一的鄱阳湖综合信息平台,着手启动“五河”流域综合科学考察。组织实施10项左右多边和双边国际合作项目,争取新签订一批国际合作协议,建设“低碳生态技术国际转移转化江西站”。启动建设第一批“山江湖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引进50项以上国内外技术进行集成示范;新建一批山江湖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5 、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一是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 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技术创新和研发组织模式,建设10个左右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增一批创新型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

二是加强研发平台建设。 择优支持和新组建一批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已申报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所突破。

三是推进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支持省内4个国家级高新区开展“二次创业”,协助做好今年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申报工作,推进南昌、景德镇、萍乡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加快省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四是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统筹推进赣鄱英才“555工程”、主要学术学科和技术带头人、青年科学家等各类人才培养工程和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形成创新人才和团队梯队。积极对接国家重点人才工程,强化院士后备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

6 、大力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一是加快发展和壮大技术市场。 积极搭建面向全国科技资源的常设技术交易市场,加强基于网络环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网上对接常态化、规范化运作机制。开展网上在线成果对接活动5-6场,转化科技成果50项左右。鼓励企业积极承接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对在省内成功转化重大科技成果的企业,优先给予立项支持,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后补助机制。

二是积极推进技术转移机构和创新驿站建设。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院所和企业设立技术转移机构,组织或参与技术成果展示交易和对接活动。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发挥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器、科技咨询与评估机构等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集成科技创新服务资源,为技术转移提供全程化服务。

三是继续实施“科技入园”行动。 努力实现“科技入园”在全省工业园区全覆盖,发挥好国家级农业科技园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推动创新方法在企业研发活动中的应用与推广。

7 、深化和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一是深入推动“引技、引智”工作。 建立与省相关部门的定期联络机制,挖掘省内国际科技合作资源;充分利用国外驻我国使领馆科技处资源及“科技外交官”等渠道,加强对科技发达国家的“引技、引智”工作。继续抓好南昌国家国际医药创新园等一批国家、省级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加大对归国人员科技计划的支持,引进一批优势科研机构、人才、技术、成果、项目。

二是继续深化省部、省院、省校、省企科技合作。 落实省部会商确定的各项任务,争取国家层面上各类资源向江西倾斜。建立与中国工程院的高层会商机制,推进省院共建国家钨与稀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强化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扎实推进《江西省-中科院省院合作规划纲要》的实施。推动与中南大学、上海交大等985高校在生物医药、汽车、新材料等方面的合作,推进中纺院共青分院建设。

8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

逐步提高对专利申请和授权费用的资助力度。组织实施第二轮专利产业化和知识产权富民强县专项,推进知识产权入园强企“十百千万”工程,即培育十个专利过千的园区(大型企业)、百家专利过百的高新技术企业、千家专利过十件的规模以上企业、万家专利消零的中小微企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开展全省知识产权执法提升年活动,做好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衔接。构建专利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网上信息公开和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信息导航计划,启动重大经济科技活动中知识产权评议。

9 、强化科技管理与服务

一是加强科技项目和资金监管。 改进和完善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确保科技项目管理阳光高效。加强科技经费使用监督与管理,强化第三方监督、评估,规范验收工作。加强对研发平台、团队、基地、园区的考核评估工作,根据考核评估结果,择优支持一批,淘汰一批。

二是加强科技基础制度建设 。加快创新调查和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积极开展重大科技计划科技报告试点和创新活动调查工作,加快建设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建设区域创新数据库和科技报告数据库,构建公开透明的科研资源管理机制和共享服务体系。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和完善全省科技文献与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战略研究协同创新平台,完善平台建设、运营和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其服务能力。

四是加强基层科技工作。 强化对基层科技工作的指导,支持市、县在优势、特色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完善市、县综合考核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引导和激励市、县增加科技投入,支持科技创新活动。

10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一是推动科技创新法制环境建设。 重点加强《江西省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政策法规的宣传、贯彻落实和督促检查,加快制定和落实《加强协同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财税政策环境建设。 切实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全省各级财政科技投入达到法定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引导作用。用足用活用好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减化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所得税减免程序。研究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政府采购、创业投资引导等多种形式,完善和落实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的需求引导政策。

三是推进鼓励创新社会环境建设。 树立重视科技、鼓励创新的社会价值导向,大力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团队的先进事迹,提高科技人才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条件。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形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同志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会,为新时期我们做好科技工作、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全省科技系统一定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部署上来,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奋力开创“创新升级”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