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被征八年补偿未兑现 村民迟迟未安置生存遇窘境

24.07.2015  10:57

  核心提示

  八年前,政府部门征收了村子2000余亩土地,并承诺给予安置补偿;八年后,政府承诺的安置补偿迟迟未兑现,有关部门称还在“走程序”。

  面对至今撂荒的近千亩土地,进贤县民和镇涂家村村民心里五味杂陈。惋惜之余,他们更关心今后的生活如何继续,如何摆脱眼下生存窘境。

   法学专家认为,政府部门不兑现承诺、政策“朝令夕改”不仅有损政府公信力,还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相关政府部门在作决策之前,应将政府系统内部论证、专家论证和公众参与形成常态机制,制定出合理又惠民的政策,方可避免类似纠纷发生。

  土地被征收补偿协议八年未落实

  “太可惜了,这些田地一撂荒就是八年!”望着规划六路两旁杂草丛生的土地,熊同国叹息道。

  每每看到此情此景,熊同国就会回忆起孩时的过往——那时,小伙伴们嬉闹在田间地头、放牛、捕鱼、捉迷藏……

  尽管过去谈不上富裕,但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可现在田地没了,连生存都成了困难!”熊同国称,2007年至2009年间,进贤县政府征收了民和镇涂家村的熊家、支家、杨家、姜家、吴家五个自然村的2000余亩土地,五个自然村转眼间成了“无地村”。

  按照当初的征收补偿方案,村民每人获得约1万元货币补偿。

  身为熊家村村民的熊同国称,除此之外,为解决村民长久生计问题,2007年,政府部门与村民签订了征收协议书,即“将安置用地规划于进贤一中(新校区)对面,按人均临路0.8米店面、人均0.06亩发展用地安置、每人40平方米宅基地按政府规划6F+1自行建安置房”。但八年过去了,上述补偿协议一条未兑现,被征用的地块荒废至今。“其间,村民多次找到镇政府、县政府,但有关部门声称还在‘走程序’。

  作为涂家村村民代表,熊同国表示:“八年来,尽管政府部门每月补贴我们60元/人,但这对于日益飞涨的物价来说,如同杯水车薪。

  为了维持生计,多数村民们不是出门打工,就是远走他乡。现在,留下来的村民只能在周边打点零工,勉强补贴家用。

  70多岁的熊家村村民熊树根儿子早年病逝,留下了两个孙女,生活异常困难。他们迫切希望早日落实补偿方案。建成安置店面及房屋后出租出去维持生计。

  最让他们担心的是,村里还有上百名老人,只能依靠儿女供养,这大大增加了村民的生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