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南昌市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30.01.2015  16:46

   

南昌市召开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新闻发布会 (吴亚芬 摄)

    新华网江西频道1月30日电(吴亚芬) “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的新技术、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能够提升政府对社会公共产品的服务水平,产生1+1>2的效应。”30日,南昌市召开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新闻发布会上,南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鸿星表示,南昌市将率先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进行试点,大力推广运用PPP模式。

     PPP模式能够大幅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模式,是指政府为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

    1月27日,南昌市市长郭安在接受采访时说到,一直以来,社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包括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以政府为主建设和完成,时间累计下来,政府债台高筑。PPP模式中,社会资本参与到南昌公共服务、基础建设等领域当中来,不仅能解决资金难题,还能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升南昌市公共产品的服务能力。

    在3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张鸿星也提到,南昌市推广运用PPP模式,不仅能解决项目建设资金难题,让社会资本“唱主角、当主体”,还能引入社会资本的新技术、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提高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效率,使得公共服务的质量有大幅提高,提升政府对社会公共产品的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总之,南昌市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有利于推动各类资本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张鸿星说到。

     政府、社会资本和社会公众实现共赢

    南昌市推广PPP模式,企业作为参与方,最关心的就是如何控制项目风险问题,张鸿星对此进行了解释。在风险和收益对等前提下,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合理分配项目风险。项目设计、建设、财务、运营维护等商业风险原则上由社会资本承担,政策、法律和最低需求风险等由政府承担,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风险按合同约定由双方共同承担。

    南昌市PPP模式本着“政府、社会资本和社会公众实现共赢”的原则,建立健全合作项目的绩效考核和收益分配机制。通过授予特许经营权、核定价费标准、给予财政补贴、明确排他性约定等,稳定社会资本收益预期。通过加强项目成本监测,动态调整收费定价和政府补贴,确保社会资本回报合理,项目可持续经营,又防止不合理让利或利益输送。

    南昌市政府副秘书长叶明和介绍,南昌市政府与社会资本都应遵循诚信合作的原则,在平等协商、依法合规的基础上,订立项目合同。“项目合同一经签署必须严格执行,无故违约方必须承担相应责任。

     PPP模式将率先运用在轨道交通等市场化程度高的项目

    据悉,PPP模式运用范围包括全市范围内交通、能源、市政、环境污染治理与运营、水利、信息、环保、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体育设施、医疗和养老服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建设领域以及新型城镇化试点等新建项目,在进行PPP运营合理性作出评估论证的前提下,优先选择PPP运作。

    试点起步阶段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空间开发、公共建筑节能、地铁站点周边及车辆段停车场上盖物业综合开发、水环境治理、医疗养老、城市道路、桥梁和隧道工程为重点,优先选择收费定价机制透明、有稳定现金流、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投资规模相对较大、需求长期稳定的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

    已建成项目,也要积极植入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并组建项目公司,通过项目租赁、重组、转让等方式对原项目进行升级改造或合作运营,盘活存量资产、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