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杀死难者公祭:许未来以和平

13.12.2014  21:38

  - 社论

  以国家公祭的方式,来提醒苦难,来备忘历史,因之成为一种勇气,一种责任。它是我们必须承载的重量,也更是一个民族可以保持清醒并汲取力量的源泉。

  当警报声响起,全城默哀。中国南京,一座曾经的血泪之城,在时隔77年之后,在2014年12月13日,迎来了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也是我们第一次以国之名,高规格祭奠南京大屠杀中30万名死难者同胞。

  1937年之后,南京就已不再只是南京人的南京,不再只是中国的南京,她是全人类的南京,更是全人类的伤城。但是国家公祭,决不仅仅是一种悲痛的表达或仇恨的宣泄。它首先是一种对于历史的正视。不论是南京,还是奥斯维辛,都供奉着人类永远的记忆。正像当年曾无私救助中国平民的德国人拉贝说过的:“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其次更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未来愿景,是许和平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