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大的力度保护好——绿色崛起的武宁模式之一·生态保护篇 

17.08.2015  15:23

武宁县城全景图。翁第亮摄

编者按

省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指出,打造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西的光荣政治责任和发展使命。江西要在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制度建设等方面勇于创新、探索经验、走在前列,真正成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先行区,成为全国领先的生态文明高地。

武宁县在绿色崛起的进程中,确立“致力绿色崛起,建设幸福武宁”战略,提出“农村园林化,园区城市化,城区景观化,城乡一体化”目标,以“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治理好、推进好”五个方面为抓手,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与发展生态环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现代产业,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和谐相处、共生共赢,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的新路子,为全省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本报从今日起开辟“打造生态文明江西样板 推进绿色崛起发展战略”栏目,对武宁县的绿色崛起实践进行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千山竞秀,千岛棋布,万顷澄碧。

行走武宁,我们惊叹于这里的美。庐山西海掩映在苍莽林海中,潋滟清波荡漾在群山怀抱里,松涛阵阵,湖风习习,吹散了夏季的酷热。

感受武宁,我们一路走、一路看,满目是变幻着的风景。有力的保护让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发现武宁,我们一路走、一路听,到处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的动人故事。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抓手,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改善群众生活,武宁绿色崛起的生动实践使人赞叹,令人鼓舞,给人启迪。

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但这是等不来的,要靠我们去奋斗。近四年来,我们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将近翻了一倍,生态修复和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得到较大提升,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达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努力把武宁建成全省绿色崛起的先行区,建成全国生态宜居的典范区,建成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的创新区,把武宁建设成为一个令世人向往的地方。”武宁县委书记沈阳的一席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青山常在

以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为支撑,坚持保护为先,不断巩固和提升生态优势

来到武宁,感觉到这里的空气别样清新。

武宁生态之美,主要还是原始之美。武宁的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15万个,是一些城市火车站等人口密集地区的几百上千倍。武宁是个天然大氧吧。”武宁县长郭晓明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

空气好,是绿色带来的“福利”,得益于护林做得好。目前武宁全县有林地面积40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7%,森林蓄积量1452万立方米。

林业是武宁丰富的自然资源,林改是武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早在2007年,武宁就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封山育林140万亩,生态公益林管护128.57万亩。

近几年,在守护绿色、保护青山的坚持中,武宁又因地制宜探索出一系列独特的护林办法。

——禁伐。“刀口留树”是群众对禁伐的通俗说法。对靠山吃山、以砍树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山区群众,实行整体搬迁;对一些没有实质种养和投入内容、仅以砍树为目的的山场流转,一律中止合同,收回山场。“禁伐20年,呵护原生态”,体现了武宁人保护环境的决心和毅力。禁伐之后,县里对2089名林业工人进行分流安置,其中179名“伐木工”变成“护林员”。

在武宁,不仅树木不让砍了,还全面禁止采割松脂。松树是武宁林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起,县里将境内采割松脂的人员和工具全部清理下山。为此,县财政陆续补偿了600多万元给相关企业。“采割松脂就是放松树的血,松树遇到冰雪灾害容易死掉。我们宁愿自己勒紧裤腰带,也要让松树健康生长。对于守护山林,武宁人眼里不揉沙。”林业大乡、杨洲乡党委书记刘平坚定地说。

——造林。建设“绿色银行”,武宁每年造林绿化4万亩以上,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防林工程、森林城乡建设工程,特别是实行深山移民搬迁工程以来,加快了退耕还林的步伐,深山区耕地、坡耕地逐步绿化。

——封育。让森林资源富足起来。自2011年以来,武宁县对316国道、省道、旅游区及旅游区道路两旁一公里以内和庐山西海周边一公里范围内实行封山育林,累计封山育林面积达240余万亩。通过封育管护,封育区内的林相大有改观,森林质量大有提高。目前,全县范围的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天气干旱及水灾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

由于多年的封育和严禁乱捕滥猎野生动物,动物们又找回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全县境内有穿山甲、豺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0种。

让绿水长流

以推进重大生态工程为抓手,推进减排去污,守护庐山西海一湖清水

武宁与水结缘最深,是庐山西海的浩渺烟波给武宁这片土地增添了温润和灵秀。

凉风习习的夏夜,邀二三好友乘船游弋在武宁县城的朝阳湖中,两岸灯火璀璨柔美,听着武宁采茶戏、打鼓歌、傩戏,让人顿觉轻松。

这里就是西海湾湿地公园,也是全省唯一一个在县城内的4A级景区。“去年接待游客309万人次,西海湾湿地公园已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分管旅游的武宁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李立为高兴地告诉记者。

然而,这个著名景点来之不易。它的建设是武宁近几年强力推进减排去污,在治水上打大仗、硬仗的“发令枪”。

以前,朝阳湖是个40多亩水面的死水湖,被称为“龙须沟”。连接新老城区的沙田河水土流失严重,一度成为武宁人的心病。2009年,县里决定治理朝阳湖。2012年又下定决心,把治理沙田河作为重大生态工程来抓,先后投入8亿多元资金,进行清淤、拆迁和改造,拦坝架桥,引入活水,把朝阳湖、沙田河、庐山西海连在一起,一下子让朝阳湖“长大了”20多倍,达到目前的980亩,这才有了今天的西海湾湿地公园景区。

由于老城区改造成本非常高,光拆迁一项就花费一亿多元。这对财力并不太好的武宁来说,要下很大的决心。”县生态办副主任涂东亮作为亲历者,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

以朝阳湖改造为抓手,武宁“大动干戈”,全面推进减排去污,他们要守护庐山西海这一湖秀水——

城区,全面改造完善污水管网,实施雨污分流,建设污水处理厂;农村,全面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推进“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为主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农村清洁工程全覆盖;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控制面源污染。

园区,拒绝污染型企业,凡是环保不达标的现有企业一律关停整改。2011年以来,先后关停了47家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湖区,依法依规对2.5万只网箱和345座养殖库湾进行了全面清理,同步实施大水面清水渔业,实现“放鱼养水,人放天养”。

2012年,武宁县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生态建设第一名”,2013年,江西省环境状况公报指出,庐山西海总体水质为最高等级“”,位居全省所有湖库之首。

武宁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朱必香戏言:“武宁的水是甜的。在庐山西海游泳,如果累了、渴了,只要张开嘴,喝一口湖水就好了。”诚哉斯言!

让理念常新

以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动力,构建绿色文化,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福祉

要我说,现在武宁全县的老百姓都是护林员、护水员。”在中国林改第一村罗坪镇长水村,村民卢育明这样说。原本也砍树卖木材的老卢,现在盖起了13间客房,加入到生态养生旅游行业中,年收入6万多元。“我们搞旅游,靠的就是生态好。谁伐木毁林,谁破坏生态,就是破坏我们的美好生活,决不允许。

卢育明的话代表了武宁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声:生态福祉人人共享,生态建设也应该人人参与、人人作贡献。

对干部,武宁县一改传统的“政绩指挥棒”,树立起“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也是政绩”的理念,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生态产业绩效考核机制,并与各乡镇、县直单位和重点企业签订生态产业目标责任书,把节能减排、空气环境质量、城市环境治理、森林覆盖率和群众满意度等6个方面25项指标列入干部政绩和目标考评内容。2015年,节能减排考评优良的单位,干部职工都得到了一笔奖金。

对社会,武宁在各企业设立节能奖,推行无纸化和绿色节能办公,联合社会公益组织,开展世界环境日、城区禁燃、绿色低碳清明节等主题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

对群众,鼓励群众举报,奖励放生善举,打击偷猎滥捕滥伐等行为。凡放生猕猴、龙鱼、娃娃鱼、巨型鲶鱼等珍稀动物,政府都兑现奖励,并广而告之。

为构建绿色文化,县里将民俗文化与生态文化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可观可赏的艺术形式。以“山水有清音”为主题打造八音公园。同时,将打鼓歌、采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搬上西海湾景区的水上大舞台,让游客们回味无穷。

保护生态、绿色崛起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武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为改善群众生活,武宁针对居住条件恶劣的深山区、地质灾害区、库区回水区居民实施生态移民扶贫搬迁工程。一次性规划土地900亩,建设武安锦城安置新区,可安置移民7000户、3万人口。

既保护了环境,又让我们进了城,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今年50岁的罗溪乡村民魏业彪,做了半辈子泥瓦工。他告诉记者,因为生态移民扶贫搬迁,他家共获政府6.9万元的补助,自己只出了8万元钱就在县城购得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面对采访,魏业彪和他的伙伴们连声说:“‘绿色崛起’政策好,政策好。”

记者手记

记者在几天的采访中感到,武宁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成功经验是实施“五个好”的工作举措:把保护好生态作为绿色崛起的前提,把建设好生态作为绿色崛起的基础,把利用好生态作为绿色崛起的目的,把治理好生态作为绿色崛起的关键,把推进好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绿色崛起的保障。通过“四化”思路和“五个好”举措来推进武宁绿色崛起。

武宁的实践证明: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不仅不会影响发展,而且有利于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有利于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江西日报记者 练 炼 林 雍 何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