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评:中国电视剧渐入定制时代

21.02.2014  20:52

  喜欢观看各地卫视的观众,似乎都已习惯了三四家卫视同播一部电视剧。昨天,2014年电视剧制播年会在上海举行,大家就“中国电视剧进入定制时代”这一话题议论纷纷,全国有12家影视公司前来竞选东方卫视今年的定制剧,荧屏定制的独播剧取代同播剧的趋势,将让这一行业面临大洗牌……

   政策出现新导向

  会上透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最近有新的政策导向。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近日指出,“一剧一星从理论上说是最合理的播出模式,节省了资源,也减少了电视剧高产量的出口压力,更能推动产业发展”。而各大卫视目前纷纷推出的定制独播剧正符合这一政策导向。据悉,去年全国电视剧的生产量是15000集,比上一年下降了2000集。全国35家卫视常常是四家卫视同步播出一部电视剧,这一播出模式已严重制约了这一行业的产量。而且,许多卫视同播的还不是一部新剧,而是三四家卫视同播二轮剧、三轮剧,这使电视剧的生产出口变得更窄。

   制播双赢是潮流

  SMG影视剧中心主任王磊卿说,定制剧其实代表着国际潮流,大家耳熟能详的国际一流电视台,如BBC、CBS、HBO、FOX、NHK、TBS都无一例外拥有属于自己特色的定制电视剧品牌。但从目前中国情况来看,在现有拼播模式下,电视剧作品与播出平台的品牌粘合度比较低,一部剧播完后往往就和电视台不相干了,即使是非常优秀的电视剧,观众也未必会对其播出平台形成清晰的辨识度。定制剧则可通过电视平台的深度介入,更契合平台的气质与相对固定的收视人群的价值诉求。定制剧的量体裁衣将实现播出平台和剧作品牌的双赢。

  据悉,东方卫视的都市情感系列《媳妇的美好时代》等、湖南卫视的古装系列《》、江苏卫视的军事系列《断刺》等定制剧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

   竞争出现差异化

  清华大学教授、影视剧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指出,电视剧的定制时代可以解决资源的特有性,让不同的卫视有不同的电视剧定位,逐步走向差异化竞争,以利形成各自的品牌,并在版权上独有,让其价值最大化。定制还能产生高效,能控制成本,也使效率可控。定制剧还能让各大卫视做到资源融合,如让选秀演员加盟电视剧,进行品牌资源系列化开发,如《爸爸去哪儿》,如《杜拉拉升职记》等。尹鸿说,美国、日本、韩国等有全国影响力的电视平台仅二三家,而中国30多家卫视的强弱竞争,最终也将会形成数家有全国影响的一线卫视,而其他卫视的影响力将只局限在本地区。

   播出模式在变革

  去年在各大卫视首播的266部新剧中,独家首播剧已达174部,占六成以上。SMG尚世影业总经理苏晓说,行业大洗牌就要到来。领先的一线卫视独播剧倾向日益明显。除湖南卫视坚持独播策略外,江苏、浙江的独播剧比例已越来越高,东方、安徽、北京、山东等卫视也有相当比例的独播剧。流行数年的四台卫视联合上星首播的模式已出现变革。中广基经影视公司董事长万荣说,由于大多数二三线卫视没有能力走向定制时代,买不到优质剧,只能数家拼播一部电视剧。当一线卫视接连走向定制时代后,观众将有更多选择,卫视的竞争也将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大洗牌局面。

  央视索福瑞副总经理郑维东说,优秀剧目正在进一步流向强势平台,2013年进入收视前50%的剧基本上在央视、湖南、江苏、浙江、东方等七个频道。(记者 俞亮鑫)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