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书记李红勇在基层党委书记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班上的讲话

25.12.2013  18:49
聚力科学发展 发力二次创业 ——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学校跨越式发展 校党委书记  李红勇

同志们: 大家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以巨大政治勇气和智慧,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

  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落实新举措、谋划新发展,校党委决定举办这次培训班,重点是通过深入解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让大家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实质,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强化改革意识,增强发展信心,找准自身定位,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同时,大家作为各基层党委(党总支)、机关各支部的书记,更要充分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先学一步、学深一步,为下一步所属基层党组织的宣讲做好充足准备。

  按照校党委要求,我今天要给大家上一堂课,命题作文“聚力科学发展、发力二次创业——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学校跨越式发展”,题目既然是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学校跨越式发展,我们自然首先应该熟悉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才能谈引领学校发展。

  今天我的课分为三个部分,主要回答三个问题:

  1、在两次党代会间有七次全会,为什么三中全会这么重要?

  2、十八届三中全会内容非常丰富,作为大学的干部,推动学校发展的骨干力量,学习三中全会精神我们必须把握哪些方面?

  3、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肯定是一个工作重点,我们应该如何做?

   一、解读改革轨迹,全面提高对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性的认识

  读懂中国,先要读懂中国改革的轨迹;了解中国,先要了解中国改革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的三中全会都承担着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推出一个个事关全局宏观战略的重大决策,体现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特点。也正因此,在中国的政治语汇中,“三中全会”几乎成为改革开放的代名词。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一共35年,一共8次三中全会。改革,是不变的主旋律,也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原动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 ——大家应该都坐过动车,很多同志可能还坐过高铁,沪昆高铁全线开通后,搭乘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南昌到昆明将仅需5个小时。而1978年的中国,旅客列车的平均时速是多少呢?在座的有些同志当时可能刚刚出生或者没有出生,可能很难想象,仅为43公里!现在一般的电动车马力开到最大的时速是多少呢?30多公里!也就意味着当时的火车仅仅比现在的电动车快一些。1978年的中国,慢的远不只是火车的时速,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中国,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贫困人口高达2.5亿,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开始改变这一切的是1978年12月18日,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为期五天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它果断地推开了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大门。

   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提出要对束缚生产力解放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

   十三届三中全会 ——1988年9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会议决定对经济环境经济秩序进行治理整顿。会上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两个重要文件。

   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召开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此之前,1992年1月19日-23日,当时88岁高龄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第二次赴深圳特区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谈话。“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它在事关中国道路向何处去的又一重大历史关头,为全党指引了方向。随后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起基本框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步入新阶段。一场波澜壮阔的制度变革,由此开启。

   十五届三中全会 ——1998年10月举行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

   十六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十七届三中全会 ——2008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八届三中全会 ——发展中国,先要加大中国改革的步伐。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013年11月9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全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吹响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集结号”。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形成了三次改革高潮。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的号角,中国改革进入第一个黄金期;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国改革进入第二个黄金期;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第三个黄金期。前两次高潮的一个基本启示就是,中国的整个经济体制是沿着单一的计划经济向市场和计划高度融合、高度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有序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将步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

  历经八次三中全会,35年接力奋斗,我国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成功实现由低收入经济体向上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历史性跨越,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升到2012年的近52万亿元。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已进入上中等收入经济体行列。

  我们正在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那么35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群众是不是真真正正得到了实惠?答案是肯定的。35年来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保障从低水平到建立制度框架再到全覆盖,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7917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分别比1978年增长10.5倍和10.8倍,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明显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10年的2688万人,平均每年脱贫544万人。改革开放创造了改善人民生活的雄厚物质基础。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二、坚持“六个牢牢把握”,深刻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战略部署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6次三中全会都不同。尽管前几次三中全会也都聚焦改革,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的改革,而这次全会定位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制度等多方面改革。确定这样的主题,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适应,也与当前改革形势相适应,在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

   第一,牢牢把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三中全会会议公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和提法。过去我们说建设现代化,是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角度提出的,而新目标是从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丰富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 以“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体现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与管理的区别就在于治理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党、人大、政府、政协等多元主体一起进行国家的治理,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种力量,这是民主的一种表现。国家治理水平是检验一种社会制度是否比较完善、比较定型的重要标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治理一是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国家管理者,这是主体。人民也是社会的主体,还有各组织、各单位,都是参加管理的一个方面的角色,都是主体之一,从过去的一个主体变为多主体;二是渠道多元,治理既有从上到下,也有从下到上,甚至可以从中间向上、向下延伸开来、铺展开来,治理也表明了方式的变化。三是治理要现代化,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要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二,牢牢把握三个“进一步”这个改革核心和目的。能不能全面深化改革,第一道程序是解决思想理念上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核心,也是改革的目的,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尤其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强调“三个进一步解放”,目的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努力营造有利于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有利于一切生产要素活力充分释放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进一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要更换思维方式,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从管理者变服务者,从“划桨”变“掌舵”,从“全能”变“有限”,多站在群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推动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扎扎实实解决一些长期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性”、“老大难”问题,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带动全局工作的推进。

   第三,牢牢把握经济体制改革这个改革重点。全会指出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引领作用。 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看,有两大亮点最值得关注。一是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是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如果说前者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思路和方向,那么后者则为强力推进改革提供了组织保证。这意味着,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今天,中央将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一场范围更大、层次更深,甚至具有革命意义的改革。 中国35年来走过的改革开放之路,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打破体制机制约束,解放活跃生产力的过程,并且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时至今日,中国仍然算不上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大部分改革只走到了半途,仍然存在着各种有形无形的制度壁垒,妨碍着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在某些层面上,一些政府部门甚至通过不断扩权,严重压抑了市场成长空间。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管制,对国有企业的隐性补贴,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对市场的替代,导致信号失真、资源错配和效率低下。要树立市场理念。根治头脑中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真正按照全会部署,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第四,牢牢把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这个改革重要原则。方向问题至关重要。 向着什么方向改革,是一个根本性的大问题。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告诫人们:方向正确,改革事业就能够乘风破浪、开拓前进;方向发生偏差,改革就会走向歧路乃至最终失败。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深刻的、伟大的革命,但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国,决不能在改革的方向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 市场经济也可以同公有制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市场经济的弊端,最好地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我国成功地抵御2008年以来这一轮世界金融危机,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是可以规避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带来的经济危机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指出:“我们在改革开放上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继续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这明确宣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也是确保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就是始终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的活力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与推进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又要坚持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作用;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就要求不仅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其他各领域改革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从而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第五,牢牢把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这个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会明确提出,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指导思想表明,全面深化改革,最终必须让全体人民受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改革开放35年的不平凡历程证明,只有让全体人民公平享受发展成果,改革大业才能凝心聚力;只有让人民幸福安康,我们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中稳健前行。这就要求我们要回应人民期盼,始终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措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现阶段存在的社会不公现象,许多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能够通过不断发展,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要通过改革创新,逐步建立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把“蛋糕”分好,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六,牢牢把握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这个改革保障。 35年来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根本原因是我们在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放在首要地位。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这是针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重大判断,也是对各级党组织提出的工作要求。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改革开放是在我们党的直接领导下启动和推进的。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党先后多次召开中央全会研究改革问题,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这些前面已经简要回顾了。新形势下,我们党再次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策,继续把改革开放大业推向前进。历史雄辩地证明:我们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坚和骨干。

  只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动力。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它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提出科学的理论,作出正确的总体设计,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35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这次全面深化改革,无论是深刻性、系统性,还是整体性、协同性,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突出,这就要求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更加科学完善,不能落后于形势发展。

  三中全会把“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制度建设在整个党的建设体系中的极端重要性,顺应了全面深化改革对党的制度建设的新要求,同时也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指明了实现路径。

   三、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

  这次培训班,是一次学习理论、深化认识、统一思想的过程,更是一次理清思路、破解难题、推动工作的过程。

   第一,着力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深化学校改革发展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最近,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针对改革讲过一个例子——小卒子过河。小卒子过河是中国象棋里面的一个局面,大家无论会不会下象棋都理解他的含义,这个小卒子过了河以后只能一步一步的往前拱,它不像车马炮一样可以直捣黄龙直接取得胜利,但是可以预期只要你拱下去是可以拱出一个胜利来的,我觉得这个是今天我们中国改革的局面。即便是三中全会刚刚把改革又做了一个整体的部署,大家都充满了期待,但我仍然认为今天改革仍然只是小卒子过河,我们手里面仍然并没有握上一个车马炮,让我们轻松地赢得这场胜利,所以小卒子过河的这种状态我想我们大家在实践当中有深切的体会,开弓没有回头箭,小卒子过了河以后只能一直朝前走。

  我们曾因敢于改革创造过辉煌,但和其他高校比,有一定的差距,面对差距和问题,如果不采取“弯道超车、反弹琵琶”的超常举措,难以缩小差距。形势严峻,任务艰巨,我们一定要在进一步锐意改革中增强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变压力为动力,把住时代脉搏,不断改革创新,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座的各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你们正为学校跨越式发展积蓄力量。我们这次举办学习班的目标是:增强全校干部深化学校改革发展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坚持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创新能力的内涵式发展方向,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加高昂的工作热情,以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推动学校改革向纵深发展,全力破解学校发展难题,全面推动学校二次创业。

   一是要投身改革,克服“洗碗才会打破碗”的思想顾虑。 学校走到今天很不容易,是学校历任学人艰苦奋斗、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逐步积累起来的成绩,是他们敬业务实、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探索出来一条特色的发展道路,我们要接过接力棒,一棒要比一棒强。这就要求大家积极投身改革,不能有“洗碗才会打破碗,不洗碗永远不会打破碗”的思想顾虑,主动“洗碗”,这样才有利于自己的成长,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要敢于超越历史。历史的发展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总要超前浪。我们是站在前人发展的基础上,一定要超越,也一定能超越;要敢于超越自己。每个事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要发展,比原来更难。嫦娥要超越神州飞向月亮,就要有第二宇宙速度克服地球引力。不敢突破极限,不敢超越昨天,就会裹足不前,不可能再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是要勇于担当,克服“天塌下来有人顶”的思想痼疾。 我曾多次讲过,干部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是一种品格,是一种境界,作为干部,一定要勇于担当,“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这是担当。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天塌下来有人顶”的思想,从未想过自己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勇于正视困难,勇于克服困难。在面对困难时更要看到机遇、希望和有利条件。大力弘扬敢于突破困局的拼搏精神,实现创新发展,往往在碰到困难时,才能体现一个干部的担当,在碰到困难时,才更需要弘扬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困局不气馁、面对挑战不退缩的进取精神。

   三是要加强学习,克服“学不学无所谓”的思想误区。 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 学习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只有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当作一种能力,当作处世的一种态度,孜孜以求,学而不厌,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干部。学习目标要明确,不能局限于自我定势的限制,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工作需要,不断的为自己设置符合时代特点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要正确,克服“工作忙顾不上,学不学无所谓”的思想误区,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认知事物、把握规律和解决问题。

   第二,做好结合文章,进一步增强深化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是要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时代潮流,立足国情实际,顺应人民期待,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兴党为民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如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等等。在推动科学发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要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等等。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谐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人民的企盼,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前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等等。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打铁还需自身硬”,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作出了系统的阐述,重视程度之高、强调频率之多、告诫要求之严、推进力度之大,令全党上下深受触动、深为警醒。大家要通过个人自学、集体研学、专家导学等形式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深学透、入脑入心,确保领会实质、吃透精神。

   二是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谋划好明年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招生制度的改革,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资源配置的改革等方面,明确加快了事业单位的去行政化,学校要提前考虑好今后发展要适应变化的要求,今后学校的招生将推向市场,重点高校的招生会给我们带来冲击,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超前谋划,考虑学校软件、硬件的配置等问题。我们要抓住机遇,提前谋划,推动学校更好发展。要结合推进校院二级管理、打造优势学科群等重点工作,深刻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部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思考、科学谋划明年各项工作,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上作实功、求实效,努力实现明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三是要把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四风”存在的问题,认真查找并积极整改,以改进工作作风。坚持在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边学边查边改,以改革的精神抓好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工作,着力解决好职工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不断推动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深入开展。最终目的是转变工作作风,真正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到推动工作促进学校发展上来,深化教育改革解决问题上来,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要“”必须先“”,改作风,革漏习,做到登高望远,开阔视野,既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又感到压力、负重奋进。

   第三,狠抓重点任务,进一步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回首学校发展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是改革让学校拥有发展的活力。学校创办61年来,每一个发展、每一个台阶、每一个进步,都是改革的成果,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改革创新,才一步一步地发展到今天。

  从近几年的发展成就看,从获取硕士学位授予权到评估获“优秀”,到成功更名大学,到划归省管进入实质阶段,可以说,我们收获了改革带来的硕果。

  进入大学时代,学校提出了“一个目标、两大跨越、三个转变、四大建设、五大战略、六大关系”的总体目标,这就是要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即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全力推进二次创业;实现“两大跨越”:博士点的突破和省部共建办学层次的突破;把握发展主线,强化内涵建设,积极推进工作重心从外延发展转移到内涵建设,从以单科性转移到多科性协调发展,从以教学为主转移到教学与科研并重的“三个转变”;坚定不移地加强“四大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四大内涵建设,着力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凝炼科研主攻方向,更加主动地参与国家和江西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贡献能力。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超常规措施汇聚高层次人才和培养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施“五大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管理创新战略、开放办学战略、特色办学战略和文化铸校战略。正确处理六大关系:面向全国与立足江西、重点突破与协调发展、办学优势与办学特色、学科建设与教学活动、教学研究型大学与高级应用型多样化人才培养、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

  新的发展时期,我校将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攻坚克难,提升内涵,强化特色,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抓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重点任务,实施“七大行动计划”,提升办学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特色学科汇聚计划。 创新发展方式,全力打造一至两个优势学科群,加快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协同,促进学科交叉会聚和科研内涵发展,推动学科重点突破。

   二是人才培养计划。 全面落实“三位一体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五双”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金牌讲解班”的综合改革,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彰显办学特色,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领军人才引进计划。 在全面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加强领军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杰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四是社会服务计划。 坚持“立足江西,服务地方”的要求,服务产业升级,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与贡献率。

   五是国际合作计划。 积极推进与国外大学的深度合作,申办孔子学院,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和竞争力。

   六是校园文化提升计划。 充分挖掘校园文化建设资源,统筹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优化办学资源配置管理,加大校园数字化工程建设力度,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引导、保障机制,提升校园文化品味,提升学校软实力。

   七是管理创新计划。 着眼于建立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实施校院两级管理改革,积极推进内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以及各方面工作体系的改革创新。

   第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改革能力

   一是要深入推进思想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面对“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要抓住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扎实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组织各级干部系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突出能力素质这个根本,通过集中轮训、业务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理想信念、宗旨意识、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廉洁从政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教育,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和抓发展、促改革、保民生的能力水平。

   二是要深入推进组织建设。 要回答好“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和“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三个当前关注的问题。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真正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拔出来。健全完善考评体系,加大平时考核力度,使考核更加科学、公平、公正。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以项目引领党建工作创新,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构筑党建工作新格局。

   三是要深入推进作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四风”问题蔓延开来又得不到有效遏制,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隔开,就会像一把无情的刀割断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相关各项规定,经常性地开展专项督查活动,确保中央和省委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严格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着力整治“四风”问题,坚持勤俭节约办学,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坚持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看准了的事、承诺了的事,就要盯紧抓实、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以苦干实干的精神推动改革、促进发展,赢得百姓支持。

   四是要深入推进廉政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反腐倡廉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要在权力运行上做文章,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反腐倡廉关键在于“”、“”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推进廉政教育常态化,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坚守法律底线、纪律底线、交友底线和职责底线,时刻绷紧廉政这根弦,努力营造干部清正、政治清明的发展环境。

   五是要深入推进制度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就涉及到党的规章制度问题。党的制度体系本身是一个制度体系,需要我们不断补充和完善。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增强党内制度严密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不断提高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水平。要集中对已有制度进行专门梳理,该清理的及时清理,该修改的抓紧修改,该废止的按程序废止,需要制订的要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按程序制定实施,增强制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形成靠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长效机制。强化制度落实和执行监督,对各项制度执行情况,定期不定期进行督促检查,确保每一项制度都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做到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

  同志们,学校的发展需要大批想干事、愿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大家要始终保持高昂的事业热情,旺盛的工作激情,务实的工作作风,结合工作实际,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二次创业“强校梦”释放强大动力,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锐意改革,攻坚克难,为实现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