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瘦身 别让“二当家”卡脖子(微调查)
家住安徽阜阳的张华,提起跑审批的经历仍头皮发麻。
2013年下半年,张华在合肥开了一家餐饮公司。经环保局工作人员推荐,委托了一家中介服务机构制作环评报告表,并在去年9月底交了所需材料。
“然后就进入了漫长等待,每周打电话催,打一次动一下,直到12月上旬才算完成。仅环评一个环节就耽误这么久。”张华一脸无奈。
在行政审批“瘦身”“塑形”广被点赞的同时,一些残留的“审批长征”仍困扰着张华们,被称为“二当家”的审批中介难辞其咎。
不少办过项目审批的企业主都有这样的感受:跑审批,大部分时间都在跟中介打交道。
江西新余市一项摸底调查显示,号称“最复杂”的工程建设审批,涉及13个政府部门,审批前置涉及中介服务28项,包括项目咨询、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建筑施工图审查等。其中15项为独家经营,这些中介机构与行政审批机构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审批中介作为市场要素,在行政审批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有一些依附部分行政审批机构的中介机构,则凭着这种“依附”关系握住“隐形审批权”,利用提供审批要件人为制造“关卡”,垄断经营、服务用时长、收费不合理,人们称之为“戴着市场的帽子,拿着政府的鞭子”。
“有些中介就像‘二当家’,有时甚至比政府还牛气。”浙江绍兴一家印染企业的老板陈锋感叹,“就说常遇到的建筑图纸审查吧,以前本地只有一家中介能办,排队花钱,还得低声下气求人家。”在浙江,目前审批前置中介环节大约占总审批时间的2/3。
“因为环评实行‘一票否决制’,所以我们对环评程序把关十分严格。”面对企业质疑,审批中介合肥嘉才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姚先生解释,用时长有时并不是有意为之。
给中介“肠梗阻”痼疾动手术,“第一刀”往往针对审批前置服务数量和名目过多过滥,引入负面清单管理理念进行清理规范。
安徽不久前下发通知,规范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编制法定前置项目目录,需中介机构等第三方出具有偿检测、鉴定、认证、评估报告等作为审批要件的,要详细说明。浙江规定,各级政府应将中介服务项目目录及时向社会公布。没有纳入目录的中介服务事项,不得作为行政审批的前置条件。
把中介服务纳入审批全流程优化设计,是一些地方“划”出的又一刀。
2013年6月,绍兴市柯桥区率先将涉企项目行政审批的“中介超市”引进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实行中介机构集中办公、统一管理和竞争服务机制。服务承诺时间、收费标准、服务标准实现“三个统一”,如果100天内不完成所有审批流程,将启动追责机制。这样一来,不仅大大压缩中介服务环节的时间,还为企业节省了约20%的费用。
切断政府部门与中介机构的利益链条,是减少、整合和规范前置审批及中介服务的关键一刀。
新余市行政服务管理委员会主任何国新介绍,该市明确规定,中介组织不得以原挂办单位的名义执业或招揽业务,不得与原挂办单位互相参股、持股,以最大限度地消除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