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院骗保必要“连打带罚”

19.08.2015  14:05

  新农合资金是农民看病的“保命钱”。然而,在贵州部分地区,从县医院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再到私立医院均查出存在套骗新农合资金的行为,甚至医患合谋骗保。对此,纪检部门相关负责人建议,应该强化常态监督,尽快制定新农合资金监管、巡查、抽查等制度,每年提出联合监督检查的方案,堵住资金流失的漏洞(据8月17日《人民日报》)。

  基层新农合定点医保医院让农民“被住院”,甚至以虚假手段骗取、套取国家新农合基金,在以往媒体报道中并不鲜见,但给人总的印象还属“个例”,面对庞大复杂的诊疗机构和市场,出现个别医疗机构违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然在贵州某些地市,这种骗取、套取国家新农合基金的医院不仅普遍存在,俨然已经成为医院坐地生财的“新型营销模式”,利用或明或暗的造假手段对国家新农合基金进行肆无忌惮的蚕食,更有地方医院发生套骗新农合资金行为甚至达到了100%,现象令人触目惊心。被称之为农民看病“保命钱”的新农合资金在贵州一些地市几近沦陷。

  按照纪检监察部门相关人员的说法,造成这种大面积套骗新农合资金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制度设计本身存在漏洞;二是审核人员不足和巡抽查薄弱;三是监管乏力甚至没有监管;另外还有权力过于集中,医疗机构领导和从业人员素质问题等等。尽管这些问题都是导致新农合资金乱象的重要方面,但在笔者看来,违规违法成本过低,查处力度不强,起不到强有力震慑作用,才是这种乱象的又少至多迅速蔓延的根源。

  凭心而论,制度设计再科学规范,执行落实再怎么严格到位,权力无论如何被“笼子”关紧;都很难完全避免蓄意违规违法行为的出现,制度之网无论如何编织,依然不能兜住泥沙,“笼子”锁的再紧,终归不是箱子,缺少严厉的处罚加以震慑,医院蚕食新农合资金乱象就得不到根本遏制,尤其是在贵州这些地方,医院对各种套骗取新农合资金手段都已掌握娴熟并且已经成“习惯”的情况下,亟待解决的不是强化监管或“扎进制度的笼子”,而是如何大幅提高套骗取新农合资金违规违法的成本,以更加严厉的惩罚追究来消除医院的贪婪欲望。缺少严厉惩处的这道防线,再规范的制度和监管都难以发挥出实效。

  报道显示,六盘水市抽查定点医疗机构135家,发现存在涉嫌套取新农合基金及基金管理不规范的有107家,高达76.30%;安顺市抽查定点医疗机构41家,均不同程度存在套取新农合资金的行为,问题查出率达100%。对于这种“沦陷式”套骗新农合资金的违法行为,在追究处理上既要慎重严厉,又不能“法不责众”,切忌“投鼠忌器”,越是这种普遍性的腐败,越是要大胆运用法规制度从根本上铲除这种蚕食国家新农合资金的“毒瘤”,越是要彰显国家法规制度的震慑性作用。任何的姑息迁就或搞“下不为例”,都可能导致死灰复燃,甚至一发而不可收。

  套取、骗取农民“保命钱”,不仅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健康利益,加剧普通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折射出的更是有悖医德的利益贪婪,更直接威胁国家新农合资金的保障安全,因此,在对其“严打”的同时,更要“破格”重罚,将套骗新农合资金的违法成本大幅提升到严重“得不偿失”的程度,再通过强化监管和加大巡查抽查的力度与频率。套骗新农合等国家资金的行为,才能被有效遏制乃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