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 结对帮扶 着眼长远——东乡县全面打响扶贫攻坚战

26.11.2015  10:21

    新华网南昌11月26日电(戈宏) 抚州东乡县有6个省定贫困村、1.1万余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低于4%。今年以来,东乡县不因贫困村少、贫困人口少、贫困发生率低放松扶贫工作,而是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思路和模式,全面开展结对帮扶,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全力探索精准扶贫的东乡路径,扶贫攻坚取得初步实效。7月1日至9月底,全县脱贫人口达1420人,年人均收入由此前的2000多元提高到4600元,全县贫困人口首次减至万人以内。

    以“精准”为抓手 以“滴灌”为路径 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以前的扶贫工作不具体到户,主要是针对县里6个省级贫困村通过修路修渠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扶贫,现在是扶贫到村、到户了。”东乡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周贵阳说。

    在抚州市精准扶贫攻坚现场推进会上,抚州市委书记肖毅强调:“打好扶贫攻坚战,核心是精准,关键是落实。”东乡县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分析当前精准扶贫面临的形势,部署扶贫开发任务。实施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就是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撒胡椒面”式的传统扶贫形式,精准核实、精准施策、精准规划,滴灌到户。

    ——精准核实,确保“扶真贫”,确保不漏一个贫因户。

    在距离县城30公里的珀玕乡北庄村,北庄村村主任乐文龙拿出“北庄村贫困户调查统计台账”,村里73户贫困户的家庭结构、经济收入、教育程度、脱贫愿望等情况详细记录,每家还有两三张反映家境的彩色照片。

    按照“严格对象标准、规范识别程序、坚持公平公正、直接到户到人”的原则,东乡县采取按收入倒排、公示公告等方式,逐村逐户拉网式对贫困户进行摸底排查和精确复核,切实做到“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县有档”,确保贫困对象的真实性、精准度。

    东乡县要求,在贫困户提出申请后,成立村民评议小组,核实家庭收入,填写“贫困农民登记表”,并进行“三榜”公示公告。通过严格审核,确保人情户全部清理、脱贫人员及时退出、真贫人员和返贫人员得到全面帮扶,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截至目前,全县核实贫困户3709户共11242人,其中特困户2452户共4847人。该县按照因病、因残、因灾、因学、因缺技术、因缺资金等六种类型,对贫困户进行了精准分类。

    ——精准施策,因村因户制宜找准脱贫“金点子”。

    在精准识别、科学分类的基础上,东乡县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根据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建立帮扶台账,明确了目标、措施、责任人和扶贫对象户收入变动等内容和指标,确保将帮扶资金、扶贫措施精准“滴灌”到每一个贫困对象。

    对因智、因残或无劳动能力的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户,采取政府兜底的办法保障其基本生活;对因大病、因伤等天灾人祸造成贫困的,则解决基本医疗保障,助其脱贫;对有劳动能力因缺资金的贫困户,帮助发展产业助其脱贫。

    ——精准规划,产业带动彻底拔除“穷根”。

    乐文龙拿着《北庄村“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初步方案》说,“现在扶贫,那是真扶贫,扶真贫。

    像北庄村一样,东乡县6个省定贫困村都制定了落实产业帮扶政策。根据产业发展情况,不仅选择了如泰国花奇藕、蔬菜、桑蚕、木薯、花卉等短、平、快的产业作为主攻产业,还选择了油茶、养牛等作为长效产业。目前,东乡共组建了12个扶贫专业合作社(协会),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000多万元,撬动社会资金1.5亿元流向扶贫领域。

    此外,东乡县针对资金缺乏的贫困户,通过基层政府引进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基地,由企业向农户免费提供种苗、技术等扶持,企业回收农户养殖成品。针对有山林、山塘、水库等资源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由政府主导建设产业基地,带动他们以资源入股等方式脱贫。

    创新扶贫方式 集中攻坚力量 “1+X”模式促干群结对帮扶

    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东乡县以“四进四联四帮”为抓手,全面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县领导带头,全县共抽调300多名机关干部组成145个“连心小分队”,分赴6个省定贫困村,进驻135个村委会。

    “连心小分队”通过对贫困户拉网式摸底排查,完成了全县贫困人口的相关信息核查工作;通过与群众面对面了解掌握情况,先后征集群众“微心愿”1014个,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勾勒出了轮廓和“靶心”。

    “我们要求党员干部亮身份、讲政策、听意见、帮群众,与困难群众‘1+1’结对帮扶。做到每个村有连心小分队,每个贫困户有党员干部帮扶。从解决群众‘微心愿’入手,引领群众脱贫致富。”东乡县县长许萍乡称。

    结合全县精准扶贫政策,“连心小分队”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与扶贫对象分别结成对子,形成“双向结对”,即帮扶单位与帮扶村结成对子,帮扶单位工作队员及其他干部与帮扶村贫困户结成对子,重点开展送温暖、送政策、送技术、送项目、送“微心愿”等活动,协调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制定帮扶方案,为贫困群众谋思路、找出路、鼓干劲。

    邓家乡嵇坊村曾是有名的贫困村、后进村,近年来在驻村干部的指导下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带动了百余户农民从事花卉苗木产业,人均增收1120元。驻村干部还建议村民从事米糖加工,每年出售米糖250吨,人均净增收400元。提起驻村小分队,该村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

    县公路分局小分队为瑶圩乡锁山村争取维修、拓宽道路项目资金;县园林局小分队为詹圩镇幕塘村设计园林规划,并提供一批苗木支持绿化带建设……每个小分队还把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基础设施建设诉求作为首要任务,主动与相关部门衔接协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目前,东乡县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困难户都有帮扶责任人。“连心小分队”共结对帮扶7593人次,帮助制定落实“微心愿”措施1005个,已解决群众“微心愿”诉求401个。随着一个个“微心愿”的落实,群众的满意度大幅提高。

    “打赢扶贫开发攻坚仗,关键在党员、在干部。‘连心小分队’充分发挥了党员群众的致富、带富、帮富作用,成为精准扶贫的‘先锋员’、富民强民的‘服务员’和密切干群的‘联络员’,有力促进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度推进。”许萍乡称。

    强化考核严格奖惩 整合资金加大投入 构建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为确保精准扶贫工作持续有力地推进,东乡县坚持把精准扶贫列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全县上下统筹一致,构建长效工作机制,为新时期实施精准扶贫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强化考核严格奖惩,彻底解决帮扶单位“只挂号、不看病”问题。

    东乡县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年终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牵头,对各地各部门的精准扶贫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政绩考评挂钩,并作为各级干部提拔任用、年度考核等次确定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扶贫工作被纳入东乡县县域经济目标管理考评,在农口指标中扶贫占比30%。小璜镇孙圳村村支书俞样生说:“我们基层干部25%的工资与扶贫效果挂钩。以前评选评优与扶贫无关,现在关系密切。

    严格实行奖惩制度,对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对工作无起色、推进缓慢、未完成责任目标的乡镇(场)、职能部门和帮扶单位及干部进行通报批评或黄牌警告,视情况进行问责,并要求限期整改到位,彻底解决一些帮扶单位“只挂号、不看病”的问题。

    “省定贫困村是扶贫工作考核的重点,扶贫效果、扶贫措施、扶贫台帐、扶贫日志都是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机制确保了精准扶贫工作到村、扶持到户、责任到人。同时,坚持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东乡县扶贫办副主任林九龙说。

    ——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东乡县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金融、社会资金向扶贫领域流动,足额完成上级下达的财政扶贫资金配套任务。

    “今年扶贫资金是去年的两倍,达240万元,还特别安排了产业扶贫资金210万元。以前扶贫资金主要靠中央和省里,县和县以下是几乎没有投入,现在是县和县直部门、乡镇都有投入。”林九龙说。

    在财政资金投入上,除积极争取省市扶贫项目资金外,东乡县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捆绑整合农业、林业、交通、教育、卫生、民政等领域的资金,不断做大扶贫资金总量。

    在金融资金引导上,东乡县逐步健全贫困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三权”抵押贷款的多元担保机制,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

    在社会资金撬动上,东乡县探索搭建资金互助平台,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大户帮助贫困户解决资金问题。

    ——健全动态管理机制,启动“互联网+扶贫”工作平台。

    为彻底消除“漫灌式”扶贫现象,东乡县还启动建设了“互联网+扶贫”工作平台,对精准扶贫工作实行动态管理,让大数据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作用。

    在扶贫对象管理上,东乡县建立贫困户动态管理台账,对扶贫对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确保扶贫对象脱贫后退出、返贫的重新纳入。

    在扶贫成效管理上,东乡县建立反馈机制,由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情况,以及贫困村产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并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布。

    “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贫困户底数不清、致贫原因不明、措施针对性不强、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责任人不确定等老大难问题,都随着‘互联网+扶贫’工作平台的启动而得到了较好解决。”周贵阳表示。

    “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打响扶贫攻坚战是东乡县重要的战略决策。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改革创新,不断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径,力争到2018 年贫困户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2020年之前贫困村全面实现稳定脱贫目标。”许萍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