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转型 让城镇更宜居

11.05.2014  11:20

城市高楼林立,道路四通八达,人气商气旺盛;村庄整洁干净,四周绿树掩映,环境优美宜人……一个个天蓝水清、宜居宜业的幸福城乡在赣鄱大地崛起,如颗颗明珠熠熠生辉,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方针指引下,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国家推进城镇化扩大内需的历史机遇,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注重以人为本,推进城乡统筹,全省城镇化建设全面“提速”。

从粗放到转型,城镇化面临新挑战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也是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去年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强卫对城镇化寄予厚望,明确提出,推进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必须着力构建城镇体系、必须坚持镇村联动促进城乡一体化。

省长鹿心社也一直强调,城镇化发展需要制定规划,科学履行。“只有把城镇化做实,进城农民才能在城镇找到合适的工作,享受到公共服务,享受到医保、教育,真正做到享受市民服务。

新型城镇化,承载着4500万江西人对小康生活、现代化社会的梦想。新世纪以来,江西省依托中心城市和重点县城,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城镇综合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不断提高,一个个规划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的宜业宜居城市正在崛起。

数字最有说服力。2001年至2013年,江西省城镇人口从1149万增加到2210万,净增1061万人,年均增加80多万人;城镇化率从27.69%上升到48.87%,年均提高1.63个百分点,与全国差距逐年缩小。从空间结构看,“一群两带三区”的城镇布局主骨架已初步形成,鄱阳湖生态城市群,沪昆沿线城镇发展带、京九沿线城镇发展带,以及南昌都市区、赣州都市区、九江都市区正加快建设。

但不可否认,江西省依然存在城镇化水平偏低、市民化进程偏慢、“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市管理水平不高、规划建设特色不明显、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专家认为,当前,江西省正处于加速发展的爬坡期、全面小康的攻坚期和生态建设的提升期,也是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江西省城镇化必须摆脱过去传统粗放的模式,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由蓝图到现实,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土地怎么用、城市怎么建?”推进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靠“拍脑袋”决定,要科学规划、精雕细琢。

2013年以来,江西省推进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加快《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报批进度,全省建制镇以上的总体规划实现100%覆盖,首次在全省全面开展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论证工作。近期,江西省又将出台《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

过去,江西们推进城镇化看重的是规模和数量,现在关注的是质量,讲究的是宜居。”省住建厅负责人告诉记者,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适度超前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过去重地上、轻地下,重硬件、轻软件的做法,加强地下管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短板”设施建设,抓好供水、供电、供气、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地上地下建设,大力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城市内涝等“城市病”。

新型城镇化号角嘹亮,一张张规划蓝图在建设者的手中变成现实——

在南昌,旧城改造如火如荼。去年以来,南昌已完成房屋拆迁面积653.7万平方米,十字街、万寿宫、青山南路贤士湖地块、青山湖西岸、火车站东广场等十大旧城改造项目稳步推进,还探索出了“市级统筹、综合平衡”法,创新出了“1+6+x”运作模式,让棚改房屋征收不差钱。

在景德镇,一项造福于民的“隐形工程”正在实施。去年9月,景德镇投入巨资,在全省率先开建地下综合管廊,把给水、电力、通信等管线集中在同一隧道空间,统一规划、管理,避免频繁挖路,有效利用地下空间,为新城区打造一条安全、畅通的地下动脉。

2013年,全省11个设区市中心城区城建重点项目多达1198个,投资金额超过7400亿元。

如今,城市不仅有高楼大厦、现代地标,更有绿地公园、传统街区,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功能不断完善,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黄继妍)

来源: 中国江西网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