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衍忠先进事迹反响热烈 强卫: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

22.09.2014  21:57


杨衍忠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滨江宾馆举行(记者陶望平 摄)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9月22日南昌讯(记者 陶望平)9月22日上午,杨衍忠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滨江宾馆举行。江西省委书记强卫接见了杨衍忠的家属,并要求江西的党员干部要带头掀起学习杨衍忠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听完报告会后,地质行业人士表示,江西地矿人要想获得第一手找矿资料,必须学习杨衍忠的艰苦奋斗精神,到野外去。

  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高级工程师杨衍忠,将20余年编写的600万字找矿资料无偿捐献给国家。杨衍忠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三个多月来,从地矿行业到社会,从江西到全国,从国内到南美、非洲找矿项目部,到处都在传诵杨衍忠的先进事迹,热议杨衍忠的感人精神。

  9月22日上午,杨衍忠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走进滨江宾馆。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党委书记陈武、赣南地质调查大队退休高级工程师唐峻、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副总工程师邓茂春、杨衍忠日记整理小组吴珍、杨衍忠的小儿子杨卫民等报告团的五位成员声情并茂的、从不同方面讲述了杨衍忠的故事,为广大民众再现了杨衍忠献身地质事业、为祖国找矿的崇高情怀和人生足迹。

  杨衍忠同志出生于红色故都瑞金,是老红军后代。196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入党的那一刻起,杨衍忠的行为标准,就是做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杨衍忠同志酷爱地矿事业,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他的理想和追求,就是为国家多找矿、找大矿。

  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党委书记陈武在报告会上回忆起,第一次到杨衍忠家中探望时,杨衍忠就感慨地说:“在有生之年没能为国家找到更多大矿,心有不甘啊!”望着满屋堆放的资料和手稿;望着挂历上、药品说明书的背面、香烟包装纸上、废旧的表格纸上写满的密密麻麻的文字、数据;望着墙上画着各种标记的地图和桌上的放大镜;望着柜子上成堆的药瓶、一边高一边低的床板和床前的呼吸机,陈武想象着杨衍忠编写文稿时的情景,一种敬佩感油然而生!同时,也深感愧疚。陈武马上要求有关部门做好服务工作,但杨衍忠摆摆手,婉言谢绝。

  江西省地矿局赣南队67岁的退休高级工程师唐峻,是和杨衍忠一起爬山涉水的同事,也是杨老钦点的战将。唐峻说,长年累月的野外地质工作,使老杨身患多种疾病,最让他痛苦和难堪的是经常发炎的痔疮。老杨的痔疮,有时红肿疼痛,有时溃烂出血。为了减轻疼痛和不让流血渗出裤外,老杨叫他爱人给他做了好多类似“尿不湿”一样的“护垫”,野外工作时就垫上。

  “记得我们那年正在山上做矿点检查,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把我们都淋成了落汤鸡。那天气温低,加上山顶风大,感觉很冷,便决定暂时返回驻地。返回的路上,我们发现地上有很多带血的脚印,抬头一看,只见老杨的裤脚里流着血水,艰难地挪动着双脚,没走几步就倒在泥水地上。”唐峻说,他当时意识到老杨的痔疮又发作了,便立即把老杨送到医院救治。

  “他在工作上对我们要求很严,但在生活上对我们却十分关心。平时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杨大哥,”唐峻动情地说道。

  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副总工程师邓茂春是杨衍忠的徒弟。邓茂春回忆说,记得有一年的秋天,师傅安排我们去采化探样品。带着他熬夜画出的路线图,早上天一亮我们就出发了。我们爬了一天的山,背了一大堆样品回到驻地。可一清点,我的样品不小心在回来的路上掉了一个。师傅得知后,看了我一眼,轻声对我说:“走,带上电筒,马上去找。”这时,有人劝他:“现在天都已经快黑了,还是明天去吧。”可师傅回答:“明天还有明天的事!”说完,带着我就走了。一路上,我很是内疚。师傅好像看出了我的心事,边走边安慰我:“这种事我年轻时也有过,以后你一定要小心,这么辛苦把样品采回来不容易。”等到样品找回来的时候,已是半夜三更了。看着师傅疲惫的身影,我忽然明白什么叫做责任!

  1994年底,杨衍忠因病提前退休了。“可是退休对于爸爸来说,只是换了一个工作场所而已。一回到家,他就开始整日整夜地写啊、画啊,”杨衍忠的小儿子、赣南地质调查大队职工杨卫民说道。

  编写赣南地质找矿文稿,是爸爸早有准备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这是我这辈子找矿积累的精华,整理出来,对于后人找矿有很大的帮助。”杨卫民终于明白,爸爸在做他一生中的一件大事。

  “爸爸和大山打了一辈子交道,他最终又回到了大山,在我心里,爸爸就是一座大山,”杨卫民说道。

  “杨衍忠在退休之后20年,兢兢业业地撰写地质找矿文稿,难能可贵。”江西省地质工会主席刘辉听完报告会后表示,从事地质工作的年轻人,当以杨衍忠同志为榜样,学习杨衍忠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品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有理想有信念的地质工作者,为江西多找矿、为祖国多找矿作出应有的贡献。

  听完报告会后,江西省地质矿产开发研究中心总工程师谭道荣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杨老的事迹,是我们所有地质人的缩影。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老专家可能走了二十五万千里。那时候条件不好,用脚行走,挑着担子,我们现在条件好了,但是要学习杨老的艰苦奋斗精神。”谭道荣向记者表示,因为山上树木多,现在找矿更困难,江西地矿人要想获得第一手找矿资料,必须到野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