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专家杨衍忠甘做铺路石 带病20载编成600万字“找矿大典”

16.06.2014  23:24


杨衍忠拿着放大镜,边看边写,整理找矿资料


杨衍忠坐在桌旁,翻阅编写矿产信息卡片所需的资料


杨衍忠编撰的找矿资料堆满了一间小会议室(记者陶望平 摄)

  今视网6月16日赣州讯(记者 陶望平)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原物化探主任工程师杨衍忠退休后20载执着坚守,编写了9套近600万字的《江西南部地质、物化探遥感资料信息卡片》。在生命弥留之际,他把这基本完稿的信息卡片,无偿捐献给大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高尚情怀,为赣南地矿人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6月14日至15日,今视网记者走进杨衍忠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走访了杨衍忠生前的同事、朋友,以及他的家人。在众人眼中,杨衍忠是一个信仰坚定、不求名利,技术过硬、甘于奉献的地质专家。为了让后人少走弯路,杨衍忠甘做铺路石,像不熄的烛光,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地质事业。

   传承红色基因 一生为找矿奔波

  杨衍忠于1938年11月20日出生于江西瑞金的一个红色家庭。母亲刘招娣是个老红军,红军五次反围剿后,作为红军妇女宣传队队长留驻瑞金继续开展革命,尔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起来关进监狱迫害多年。受苏区文化的熏陶和家人的耳濡目染,杨衍忠从小就有着一股别样的红色情怀。

  1956年,年仅18岁的杨衍忠,作为县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被瑞金县委分配到中南煤田地勘局128队参加工作。从此,杨衍忠把一身的红色基因,转化为对地质事业的热忱,用执着与奉献唱响了一曲地矿人的生命礼赞。

  自参加工作以来,杨衍忠常年在野外从事物化探工作,前后历时整整38个年头。38年头,杨衍忠先后承担过《南岭地区地质找矿成矿预测大普查》和《江南地轴多金属成矿预测》等多个国家级、省级找矿重大项目,为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994年,经杨衍忠优选三次的两项物化探异常查证,安远园岭寨发现中型以上钼矿,大龙——淘金湾矿区发现25条金矿脉,均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成果。

  自1983年起,杨衍忠作为华南物化探科技情报网江西分网联络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赣南片联络组组长,跑遍了闽、粤、湘、赣四省的地勘单位,参加了各种地质学术报告、交流会,并深入赣南多个知名矿区勘察、调研,搜集了大量珍贵的地质矿产、物探遥感资料,为南岭地区找矿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地质数据遵循。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杨衍忠真切感受到了南岭地区地质基础资料的薄弱与匮乏。

  杨衍忠1985年撰写的自传中,有一段话是这样描述的。“这几年707广大职工虽然找到一些金、钨、钼矿点,但与党的要求相差甚远,还没有重大突破。我决心要更加努力,争取在3—5年内在物化探找矿方面有重大突破,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作为一名红军后人,作为一名老党员,作为一名地质高级工程师,我有责任把收集到的珍贵资料作进一步的研究整理,给后人提供一些找矿信息。”杨衍忠毅然决定,退休后要把这几十年来收集的地质、矿产、物化遥资料重新整理汇编,编撰一整套《江西南部地质、物化探矿产信息卡片》,无偿捐给大队。

   20载呕心沥血 成就一部“找矿大典

  由于常年在找矿一线奔波劳累,杨衍忠经常病魔缠身,到了1994年已难以坚持正常工作。为此,杨衍忠于1994年11月提前退休。

  退休后的杨衍忠没有像其他老年人一样在家怡享天伦之乐,而是把自己“”在房间里,每天写上十多个小时。

  退休后的20年来,杨衍忠基本不出家门,一边查阅老资料、一边编写卡片,以每年编写30万字的速度在与时间生命“赛跑”。衣柜里、床底下、沙发下,几乎房间每个角落都堆满了收集、编写的资料、手稿、图纸。


杨衍忠患有慢支合并肺气肿,为了喘气顺当,他把床头垫高几十公分


杨衍忠疾病缠身,房间桌子上摆满了药品(记者陶望平 摄)

  杨衍忠的床很是特别,一头高一头低。由于身患重度肺气肿,杨衍忠需要把床特制成高差20公分,只有这样他才会喘气顺当,睡觉不失眠。一台呼吸机就放置在床边,以便不时之需。

  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了,杨衍忠写字都需要用放大镜看着写;写十几分钟,就斜靠在床上稍加休息,整装再战。前些年,杨衍忠一天可以工作10多个小时,今年他只能坚持工作五六个小时,说话一直喘着粗气,不停地咳嗽吐痰,面色暗红,一对眼睛又大又暴,满是血丝。

  这20年来,杨衍忠写坏了数百支圆珠笔、水笔,用去数百斤纸张,终于在今年5月完成了整套信息卡片的初稿。

  5月9日,杨衍忠病情加重,住院治疗。医院检查结果显示,肺部已近坏死,肺腹膜穿孔,肺液流进腹腔,肝、肾、胃等身体器官没有一样是好的。

  5月15日,杨衍忠在病床上用巍颤的手写道:“郑队长、陈书记:我现在身体很不理想,我拟编的江西南部地址矿产(3稿)9套卡片、登记表已基本完成,本想定稿,估计有困难了。我要将这600万字、几百张图无偿献给大队、献给国家、献给党,估计可提供几百处找矿信息,这次可能是我为地矿事业奉献最后的力量。

  5月18日晚,杨衍忠病情进一步恶化,转至ICU重症室治疗,于20日18时50分不幸逝世。

   一生不求名利 甘愿做铺路石

  6月14日晚上,记者来到杨衍忠的家中。杨衍忠的妻子、现年73岁的胡香娇拿出了十来本杨衍忠生前的日记,这些日记分为生活、工作、思想三个方面,记录着杨衍忠的所思、所想。


杨衍忠记得满满的日记本(记者陶望平 摄)

  在老伴胡香娇眼里,杨老是个闲不下来的人,退休后整天就是整理、编写资料,没白天没黑夜的。资料堆满了大衣柜,甚至连沙发上都放,弄的胡香娇没地方放衣服。当胡香娇抱怨时,得到的回应却是“是你的衣服重要,还是我的资料重要?”的反问。

  对于杨老不顾病怏怏的身体拼命地编写找矿资料,胡香娇起初并不理解,可杨老却态度坚定,“他叫我不要管他的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想法、做法,”胡香娇告诉记者,杨老一心扑在撰写地质资料上,逢年过节,有亲朋好友到家里做客,他从不上桌。

  杨老和胡香娇育有3个儿子和1个女儿。大儿子杨忠明说,平时在家,父亲最大的锻炼就是每天花上十几分钟的时间,到阳台上去甩甩写酸了的手。“有时候看到父亲那么辛苦,我就会央求父亲一起出去走走,他总是不愿意,直说散步浪费时间。他把全部的时间,都投入到编写地质资料中去了。

  赣南稀土资源丰富,在赣南找矿方面,杨衍忠可谓是一张活地图。小女儿杨燕萍说,近十几年来,很多人通过各种关系找到她,希望她引见给父亲,甚至直接就说合伙开公司找矿。“我本人对这时没有兴趣,但有时也跟父亲开玩笑‘要不真开个公司,爸你来告诉我们去哪里开矿吧’,爸摇摇头就不理我了。

  前几年小儿子的老婆患上了癌症。胡香娇跟杨老说,能不能把这些资料能卖掉,换钱给儿媳妇治病?杨老的回答却是:我写这个不是为我个人着想,也不是为了家里着想,我写这个是要做铺路石,让年轻的地质工作者少走弯路。

  在胡香娇看来,杨老能坚持20载不停歇地编撰地矿资料,其实是源于他内心朴素的想法,他是共产党员,受过党的教育和帮助,他要尽己所能报效祖国。

  在三个儿子中,长相、身高最像父亲的老三杨卫民,小的时候就深受父亲的影响,接过杨老的班,在赣南地质调查大队上班,目前从事钻探设备的维修等工作。“我没能像我父亲那样在地质一线奉献一辈子,但我会尽己所能为找矿的同事做好后勤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