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户区居民喜住三房两厅 南昌棚改决策让群众拍手叫好

09.01.2014  10:43

南北通透、阳光充足,三房两厅配备浴室、卫生间,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了,也不必半夜爬起来去公共厕所。真没想到,65岁了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1月8日,站在新家阳台上的周明望老人神情激动,1个月前,他还蜗居在十字街99号的筒子楼,而且一住就是55年。周明望的变化,得益于南昌市棚户区改造这一民心工程,和他一样欣喜的还有众多棚改户。

能搬新房我一天都等不了

房屋小半间,抬头能望天;三世同堂住,睡觉肩靠肩。”棚改启动前,去过万寿宫、十字街片区的人,都会被那里落后的居住条件所震撼:多数居民一家挤在十几平方米的房子内,夏天漏雨,冬天进风,解手排队,白天点灯,是棚户区居民的生活写照。

1958年,10岁的周明望随着父亲搬到十字街99号,一栋老式的筒子楼,两间一共20多平方米的房子,就是周明望的家。类似“等将来住上新楼房”的话,周明望也经常与老伴和孩子说起。但他知道,以自己的收入和年龄,这些话只能是自我安慰的“梦话”。但没想到,天上还真有掉馅饼的事。“东至九四医院围墙,西至装潢建材大市场,南至建设路,北至洪城路,房屋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被征收户数2862户。”一个十字街启动棚户区改造的公告,给周明望带来了希望。20多平方米的房子,享受到房屋征收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上补助奖励等,最终周明望拿到手的有44万元。第二天,周明望就在象湖片区看中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房子。

万寿宫街区醋巷5号的辛至秀大爷告诉记者,“早就希望拆了,没想到有生之年真能等到这一天。确定能搬新房后我一天都等不了,当天就着手搬家,找新房子了。”记者采访时了解到,万寿宫街区棚户区改造已酝酿多年,2003年就进行了规划,但因为多种原因,一直没有启动。2013年8月,西湖区对棚改进行了摸底调查,52名干部组成4个工作组进门入户,全面掌握每一户居民的改造搬迁意愿,调查显示96.99%的居民同意改造。

省委书记三访棚户区给我底气

作为南昌市最大的棚户区,十字街棚户区占地面积约350亩,居住的大多是五保户、孤寡老人、残疾人、下岗人员等弱势群体,对启动棚改有着最为迫切的意愿。“2010年政府曾启动十字街旧城改造,数百户居民已经搬了家,但因种种原因改造半途而废。”青云谱区房管局副局长邹育新说,当地群众盼改造,但对政府是否真的下决心改造存有疑虑。不过在2013年7月到12月,短短5个月时间内,省委书记强卫就三次探访十字街等棚户区,彻底打消了居民的疑虑,让居民坚定地看到了希望。

住在十字街362号的秦大姺,虽然已是89岁高龄,但回想起省委书记强卫的三次来访,她依然思路清晰。

2013年7月13日,省委书记强卫利用双休日首次来到十字街棚户区调研。当看到破败的房屋、简陋的居住条件和极大的安全隐患时,强卫真诚地对住在十字街的居民们说:“让我们一起想办法,一起努力改造居住环境。”省委书记一番话,说出了棚户区居民的心声,让秦大姺等老街坊们心头一热。“我们当时想,省委书记都来了,估计十字街这次真的有希望了。”秦大姺告诉记者,不过,一想到十字街棚户区面积大,难度可想而知,心里又七上八下,更多的是观望。

时隔3个多月后的2013年10月22日,强卫再次走进南昌市十字街。又一次见到省委书记,大家围拢过来,感觉心里的石头差不多落了地。2013年12月1日,十字街棚户区改造房屋征收工作进入攻坚阶段,省委书记强卫兑现“每个关键环节我都要来看”的承诺,再一次来到十字街,问百姓需求、看工作进展。“这次见到强书记的时候,我们家正在忙着准备中午的团圆饭,全家在老房子聚餐,吃完饭之后就告别老宅。”秦大姺称,那时她家已经签完了征收协议,并选好了新房子。“真没想到十字街动迁速度如此快,从11月22日发布征收令后,街坊们就排着队签约。”秦大姺告诉记者,在十字街住了80多年,总算可以喜迁新居了。

42天时间让我从棚户搬进新房

安居才能乐业,要千方百计帮百姓圆一个安居梦。”在2013年7月22日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刚从南昌市十字街棚户区调研回来的省委书记强卫,提出南昌要加大棚户区改造的力度,让大家一起想办法,一起努力来改造棚户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明确今后5年再改造1000万户各类棚户区,这既是民生工程,又是发展工程。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多方筹措资金,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推进力度,用真情下决心花气力解决好这个问题。

从发布征收令到拿到补偿款,就一个多月的时间,真是太快了。你看看我现在的新房,还可以吧?”在省城桃苑二区,正在收拾新房的金贤进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就在几天前,老金一家还蜗居在万寿宫翘步街11号3楼的一间小房间里面,面积也只有22平方米,根据“对被征收住宅房屋建筑面积小于36平方米且在本城区无其他住房的,按36平方米房屋进行安置补偿”的政策,再加上搬迁补偿、临时安置补偿、提前搬迁奖等费用,总共拿到了40余万元的补偿款,买下了这套新房。从万寿宫贴出征收令到他买新房,前后仅用了42天时间,而这也恰好是万寿宫街区完成房屋征收工作所用的时间。记者了解到,在棚户区改造房屋征收工作中,南昌市“不与民争利、阳光动迁、群众工作方法”房屋征收三原则深入百姓心里,政府最大限度的让利于民,变“征收工程”为“安居工程”,被征收户也从“要我搬”变成了“我要搬”。这种处处为民的做法也成就了棚改“南昌速度”:万寿宫街区,第一天150户签约交房,42天完成房屋征收工作;十字街片区,第一天就有800多户居民排起长队领取签约序号,当天签约303户,7天完成房屋征收70%,38天完成98%……

从跬步到疾走,南昌的棚改从未像现在这样如火如荼。“南昌棚改的推进速度如此之快,完全出乎我们的所料,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最为关键的是南昌这次棚改符合了广大群众的意愿,而且真正做到了不与民争利,让老百姓在棚改中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南昌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建洋称,告别棚户区,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是棚户区居民几代人的梦想。面对棚户区居民沉甸甸的期盼,启动棚户区改造成为南昌市委、市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最直接的体现。根据最新统计,短短几个月,南昌实施了青山南路、郭家庄、万寿宫、十字街、青山湖西岸等棚改项目,拆除500多万平方米的破旧危房,圆困难群众安居梦。

记者·手记

号准脉搏挖出“民心井

吃水不忘挖井人,感谢棚改好政策!”这是十字街265号居民秦强送给十字街棚改指挥部的一面锦旗,短短14个字代表了南昌众多棚改户的心声。

确实,从某种意义上,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有点像“挖井人”和“吃水人”的关系。党和政府千方百计为百姓谋福利,老百姓则在拥护之余充分享受公共服务带来的种种实惠。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挖井人”挖好了井,但“吃水人”仍不满意的情况大量存在。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挖井人”没有号准“吃水人”的脉搏,从而导致“挖井”与“吃水”关系错位,政府吃力不讨好。这个脉搏,就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就是困难市民的真实需求。

如果不是实地走访,记者怎么也不会相信,在高楼林立的省会城市,还会有白天都要打手电行走的黑巷;还会有一家十来口人挤在仅容转身的棚户;还会有上个厕所都要排队的筒子楼。同样,如非亲身体验,记者也无法体会秦强送来这面锦旗时的真实心情。

我们一起想办法,一起努力改造居住环境!”为了号准“吃水人”的脉搏,省委书记强卫不辞辛苦,半年不到,三次亲临南昌棚户区,考察改造情况,问百姓需求听群众呼声。在省领导的高位推动下,各级领导干部真抓实干,南昌市棚户区改造形成了“政府为人民、搬迁起高潮,百姓别棚户,旧城换新颜”的生动局面。

启动棚户区改造,圆居民一个安居梦。对那些住在基本生活设施都很不完善地方的居民来说,就像是在沙漠里挖了一口水井,可以说这口“”挖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之上,是真正的“民心井”。我们也期待,这样的“民心井”越挖越多!(邹文斌 记者张祖珍)

来源: 中国江西网-江南都市报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
线上线下双向发力 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
 江南都市报讯 邓津龙、全媒体记者曹章保报道:为全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