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个新常态 四个新提法

12.12.2014  14:36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昨天(11日)闭幕,为今年经济形势总结的同时也指明了明年经济工作前行的方向。接下来,一个“中心词”,四个“新提法”,就能梳理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明未来一年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向。

  中央经济会议开在零下五度的冬日北京,而这个会议的中心词却始发于春意渐浓的五月,这个词就是“新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极端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及“新常态”。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11月9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

  习近平: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当然,新常态下,不乏困难和挑战。最大的担忧,指向“速度”这个关键词。今年,我国确定的GDP增长目标是7.5%左右,前三季度已经实现了7.4%的同比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因此指出,今年全年主要目标和任务可望较好完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说,向改革要效益,中国经济今年的成绩单依然靓丽。

  余斌: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新的增长平台上,如果我们能实现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民生可改善、风险可防范、资源环境可持续,中国经济新常态将会确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通过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收支,市场竞争特点等多个方面的分析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四个“新提法”中, 第一是要素的规模驱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

  那么什么是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翼解释说,要素规模驱动实际上概括了我国原有的发展模式。

  张翼:进行生产的要素有土地、人力、厂房、车间、资源等等。传统的发展模式,依靠土地、依靠资源、依靠劳动力的量的投入,使得国家经济发展了30多年。这种发展模式到今天来看,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劳动力成本上升,单纯依靠原有发展模式出现了很多问题。

  会议指出:在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的前提下,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第二是模仿型排浪式消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以大家买衣服举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就是指在消费水平不是特别高的情况下,人们从众心理导致了对某一个商品的追逐,可能引起整个社会共振。

  赵萍:比如流行某一款式的服装,那么可能所有人无论自己适不适合、购买能力如何,可能所有人都会买这一款式的衣服。这就形成了像波浪一样的消费。但是当这一波过去了,下一个消费热点出现的时候,又会有下一个波峰。是一个完全从众的模仿式的消费。

  会议认为,这样的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正在成为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

   第三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

  今年中央经济会议再一次提出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细读之下,却会发现与往年不同,货币政策除了稳健,后面还多了一个“松紧适度”;财政政策要积极,但又加码要求了“要有力度”。如何看待这两个变化?

  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向东解释说,“松紧适度”是指货币的供应量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应该做到总量适度、结构优化。

  向东:要考虑到和明年经济增长或者是物价涨幅的目标要基本匹配,今年我们M2是13左右,这个目标应该说控制的是比较好的,就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没有搞大水漫灌,没有搞强刺激,但是经济毕竟在下行,货币的供应量也要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当然还可以通过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

  如果说货币政策的松紧表征着整体社会资本能给经济增长加多少动力,那么财政政策就意味着政府又将为对抗经济下行出多少力。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说,积极财政政策指的是要更有针对性,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从总量角度加大力度。

  刘尚希:一个是从收入上面,比如说前不久发出通知,要对税收的和非税的优惠进行清理,那么这个实际上就有很强的针对性;还有就是支出角度来看,比如说公共投资怎么去用好用的有效果,就要有针对性。一个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就是运用于新型战略产业的发展。加大力度,使针对性加强。

   第四,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中国经济要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回头看看,中国经济很长时间一直凭借10%的增速为世界瞩目,如今中国经济的个头越来越大,还想继续保持过去10%左右的增速并不现实,所以速度必然会有一定降低,但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向东提醒:从每一年的经济增加值来看,量并不小。

  向东:比如说,以前GDP十万亿时,增长10%,也就是一万亿,现在中国经济规模接近60万亿,现在每年7.5%的增量,对应的也是五六万亿,这样折算成美元,也是八千多亿,相当于一个新的经济体,所以虽然我们的经济增速有一定降低,但量并没有减少。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王远鸿则分析,中国国民的储蓄率仍然很高,中国较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条件依然具备,尤其是通过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都会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保驾护航。(记者庄胜春 丁飞 刘祎辰 张棉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