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之变——写在国务院《关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两周年

30.06.2014  13:41

  6月的赣南,阳光温情而耀眼。

  乡村马路两旁的水稻趁机吸收天光的亮,过些日子,它们就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在《关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两周年之际,我们再次走进赣南,探寻发生在这片红土之上的振兴之旅。

  穿行在青山逶迤的田畴,驻足于生机盎然的村落,触摸着老区儿女感恩奋进的心脉,我们感受到的,却是比这个夏天还温暖的热度。

  赣南变了。

  “铭恩新村”的由来

  胡世瑞近30年的全部记忆,和眼前这爿行将消失的老屋紧紧相连。

  通往老屋的路杂草缠脚,昏黄的土坯墙体被风雨侵蚀得摇摇欲坠,漆黑的屋里弥漫着一股霉味,以及触手可及的蚊蝇……

  “这里是我以前的家。”65岁的老胡用手比划着说,这是第四次倒房时留下的,一年半前他一家四口就住在这儿。

  如今,住在铭恩新村两层别墅式的新房内,老胡感慨万千,“做四次房倒四次房,今天终于住进新楼房。”闲来无事间,他便挥毫泼墨创作书法,怡然自得。

  2012年,老胡所在的兴国县埠头乡决定选址再造一座新村,作为土坯房改造户安置点,将集中安置309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户,分三期完成,新居民来自埠头乡河东片区的四个村子。

  于是,四个村子的乡亲们凑在一块,商量着要为自己的新家取个如意的名字。

  垓上村和枫林村村民认为,村民大多来自垓上、枫林,就叫垓上或枫林新村吧。

  “不成,不成,你这是大村欺负小村。”来自小村的人表示反对。

  草坪新村、垓上新村……一一被否决。村民意见相持不下。

  “有了《若干意见》,才有了我们的村子,就叫若干意见新村怎么样,这可不偏袒谁。”胡世瑞张口打破僵局。

  众人一听这名字闻所未闻,都没忍住,大笑起来。

  “新村建设后,我们世世代代都在这居住,那就应世世代代记住党的恩情。”一个有文化的后生提议,叫“铭恩新村”怎么样?

  一片叫好,全体通过。此后,乡亲们将“铭恩新村”四个大字镌刻在村头的一块大石头上。

  两年前的赣南农村,有69.5万户农民住在像胡世瑞这样的危旧土坯房里。

  赣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发展仍然滞后,人民生活仍然比较困难。据统计,2012年,全市中小学校舍缺口182.4万平方米,危旧土坯房286.62万平方米;有223.8万人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全市215个村、18.65万户收看不到电视;有175个村不通电,7.1万户用不上电。全市有215.46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29.9%,高出全国16.5个百分点。

  • 1
  • 2
  • 3
  • 4
  • 5
  • 6
  • 7
  • 下一页
  • [责任编辑:赖琳萍] 来源: 新华社 | 一键分享: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