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共同打造新型战略高地
挺进中国经济“第四极” 奏响中部崛起最强音
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
去年春天,合肥、南昌、武汉、长沙达成《武汉共识》,描绘了一幅长江中游城市群抱团发展的恢弘蓝图。
今年春天,在星城长沙召开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二届会商会上,合肥、南昌、武汉、长沙四个省会城市主要负责人再次聚首,围绕“开放融合、创新发展”的主题,发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二届会商会长沙宣言》,提出将按照“核心带动、多极协同、一体发展”原则,共同打造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文化传承、面向国际的新型战略高地。
大江东去,浩浩汤汤,中部崛起奏出最强音,长江中游城市群异军突起正逢其时。
积极放大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国家战略优势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我国东西南北交汇处和长江经济带中间腹地,气候温和、水源充足、特产富饶、人口密集、生态承载力强,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的重要支撑,是未来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阵地和支撑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长沙宣言》提出,四省会城市应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发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多重叠加优势,按照“核心带动、多极协同、一体发展”原则,构建新型城市合作体系和利益协调机制,全面提升省会中心城市高端服务和辐射引领功能,着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积极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空间融合,共同探索区域发展新模式,共同打造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文化传承、面向国际的新型战略高地。
“同饮一江水,亲如一家人。我们四市均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优良的革命传统、独特的生态优势、广阔的市场空间、澎湃的发展活力,均面临着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时代使命。太多的共同点和彼此合作的聚焦点,已经把四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紧紧联在一起。”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表示,在我国东、中、西协调发展的大局中,长江中游城市群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战略支点。在国家发改委的鼎力支持下,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规划编制已经启动。把握城市群合作大势,共推“第四极”创新崛起,是四省会城市共同面临的时代命题和重大课题。长沙愿与武汉、合肥、南昌一道,共同放大国家战略优势,共同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拓展合作发展领域,共同唱好这台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戏”。
“南昌将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使命意识,以更积极的心态、更宽广的胸怀,主动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这个‘大家庭’,全面参与四省会城市间各领域交流合作。”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王文涛表示,四省会城市应努力做到无缝对接,使各项合作内容尽快形成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并共同向中央争取政策支持。四市合作要坚持长效常态,形成长效常态的组织机制、责任机制、沟通机制,共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开放融合、创新发展,不断朝着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目标迈进。
共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城市群
《长沙宣言》提出,四省会城市要共同致力于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城市群。合作推进国家总体规划进程,整合四省会城市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生态经济区等发展战略,加快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与国家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同步对接。
合作争取重大基础设施布点,共同争取国家加强对四省会城市城际快速通道、跨长江通道、高速公路、重要客运枢纽设施、航空枢纽与配套支线、通用机场等建设,支持推进长江中游深水航道整治,联合打造长江黄金水道,加快构建长江中游环形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共同争取国家增加四省会城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储备战略基地建设,扩大四省会城市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倾斜支持四省会城市建设智慧城市。
合作争取重大示范试点政策,争取国家加大四省会城市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园区、综合保税区等试点布局力度,全面提升长江中游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合作争取重大产业专项布局,支持创建一批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承接国内外高端产业和研发机构转移。合作争取重大环保项目布局,建立四省会城市环保联运机制,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共同研究制定低碳城市建设方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城市群发展格局。
“面对新要求、新任务和新的历史重大机遇,我们四市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瞄准‘第四极’目标,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推动作用,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认为,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需要四市步调一致、共同行动,争取国家早日出台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措施,在长江中游城市群设立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等,支持布局立足中部、服务全国的生产、流通组织中心,确定四市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验区等。争取国家支持长江中游城市群构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加快推进四市间高铁、城际铁路建设,形成环形快速铁路网,构建2小时交通圈,加大对长江航道“畅中游”、江淮运河工程的建设力度,合力打造长江流域重要港口,使武汉成为长江中游枢纽港,长沙、合肥、南昌成为内河航运中心,形成长江中游港口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应当成为国家重点增长极之一,有着挺进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的战略潜质。”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表示,“融合与发展是我们四市的共同愿望,而融合的关键是开放,发展的关键靠创新。”吴存荣表示,城市群城市应主动对接和融入国家总体规划,争取将城市群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要强化融合理念,以一体化的整体效应策应大局,发挥规划和交通的先导作用,释放多方同力的合作效应,营造一体化的开放环境,提升聚合融入的带动功能。“特别是协调配合运用好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发挥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实施竞争合作差异化战略,不断完善产业内部分工协作,构建有地区特色的产业体系,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吴存荣如是说。
共同推动区域开放融合创新发展
《长沙宣言》提出,四省会城市要共同推动区域开放融合、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区域营商环境建设,清理修订和完善四省会城市现有政策和各类法规,统筹协调对外开放政策,实行相对统一并合法合规的招商引资政策,协同鼓励吸引国内外资本和企业进入四省会市场。
加快推进区域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四省会城市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产品、技术、产权、资本、人力资源等各类市场,建立四省会城市一体化社会信用体系和商标、名牌产品保护制度,建立四省会城市统一的产品流通规范,允许商品在四省会城市自由流通。加快推进区域创新网络建设,合作编制区域自主创新规划,合作建设一批高端创新团队,创新机构和创新型企业,联合开展高端技术特别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动区域创新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面巩固和深化专项领域合作,大力推动宣传、工业、教育、科技、规划、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商务、文化交流、医疗卫生、旅游发展等11个专项领域合作纵深发展。
“四省会城市应强化创新驱动,共同做好转型、升级发展文章。”吴存荣认为,四市应探索搭建包括高端研发、共性技术研发等在内的科技创新平台,打造科技创新制高点。同时优化创新环境,构建创新生态体系,促进人才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柔性流动”,在行政审批、土地管理、环境保护、能源利用、职业教育、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制定区域合作政策,建立健全政府间制度化协商对话机制、合作事项落实机制、区域合作利益协调部长机制和促进民间交流等方面的互动机制。同时,要共同营造和优化区域发展环境,携手开发建设包括金融、人才、社保、医疗卫生等在内的综合性、专业性公共信息交换平台,突出文化、信息、旅游、人力资源等重点,构筑区域文化发展合作体系。
“城市群是利益的联合体和开放的大市场,只有做到资源共享,才能实现发展共荣。我们应更加自觉地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开放大格局,开通关之门,弃闭关之举;设合作路标,除发展路障,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加灿烂的阳光、更加滋润的雨露、更加适宜的土壤,合力打造中部开放新高地。”易炼红建议,四市应在资源共享、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弃门户之见,成抱团取暖,协同推进创新平台、创新机制建设,每年推出一批合作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成果,让创造活力在双边和多边竞相迸发。
专家点评:
关键要做到“真想干”和“真干好”
“长江中游城市群四个省会城市按照一体化发展的原则,未雨绸缪,先行一步,思谋很深,出招很实,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显著成效,唱响了精彩的序曲。下一步工作的关键是要做到‘真想干’和‘真干好’,让实质性合作不断向深层展开,最终实现共同期待的目标。”在昨天召开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二届会商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对合肥、南昌、武汉、长沙应当如何进一步深化合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范恒山认为,“真想干”的关键在于深化思想认识,只有思想上真正想通,才能解决恶性竞争问题,形成合理分工,做强做大比较优势;才能克服短板,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发展自己;才能扩大回旋空间,解决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
对于如何“真干好”,范恒山表示,更多的取决于行动条件和行动措施。四个省会城市要统筹进行顶层设计,这个顶层设计要有战略高度、全局视野、长远预想,要坚持问题导向、把握一体化的要求、立足于提升整体竞争力,编制一个有高度、能解决问题的规划。要统筹制定行为规范,建立有利于深化区域合作的法律法规或行为规范。要统筹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和非常务实的推进机制,其中包括建立符合地区实际的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推进合作的激励和约束手段。要统筹构建功能平台,着眼于发挥各自优势,弥补自身缺陷,科学安排功能平台建设。要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在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先基础后一般的规律基础上,针对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城市建设的协调共进、产业体系的统筹提升、市场要素的对接对流、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体建设、生态环境的联防联治等方面把握重点,使合作不断走向纵深。(本报记者 陶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