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武宁:别再迷恋高考加分

23.06.2015  19:51

  截至6月22日,共111所“211”高校公布了2015年本科生招生章程。在对待高考加分的态度上,这些高校呈现出3类态度。其中,只有30所高校、27%重点大学完全承认各地高考加分政策。(6月23日中国青年报)

  毋庸讳言,高考加分作为一项附属于高考的公共政策,长期以来因为“损有余而补不足”广受质疑。其中,此项政策产生的引导误区在于,以“加分”为名,校正高考制度。这使许多家长为帮助孩子获得“加分”,不顾实际,无节制、无厘头的让孩子参加奥校、体育、艺术、科技等能获得“加分”的培训班,家长迷恋高考加分的功利行动已成不良态势,不仅与“素质”教育相背离,更以“唯分数决定论”损害了高考公平。现今,作为高考录取风向标的重点大学对高考加分态度发生转变。无疑是在告诫家长们,别再迷恋高考加分。

  从今年高考加分情况来看,因今年取消地方性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项目,高考加分人数最多的重庆,比2010年下降了0.27%;而加分人数最少的江西,只占考生总数约0.15%,且五成加分对象还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少数民族考生。由此可见,高考加分正以绝对值数量的减少,快速迎来更大比例的“瘦身”。特别是各地对加分项目、加分对象的清理和调整,高考加分已呈整体削弱之势。

  可以说,过去曝光的高考加分“暗箱操作”,使原本“众优相权取其最”的择优选拔多次沦为“拼爹”、“拼钱”的滑稽闹剧,既损害大学声誉,又危害了公众对大学招生的信任感。对此,今年大学对高考加分态度的改变,发出了“别再迷恋高考加分”的强烈信号。虽然当前有51%的大学在投档阶段承认高考加分,但这其中又有一半高校在自主性的专业分配上否认高考加分,另一半也是态度暧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考加分的政策调整已是大势所趋,谁再迷恋高考加分,谁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应当看到,既便今后高考制度仍有加分政策,但可预估的是倾于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等特殊群体的扶持,家长们仍想着像过去一样在体育、科技、奥赛等项目上及早为孩子谋划高考加分,那就为孩子“念歪了经”。因此,一切以“迷恋高考加分”为出发点的教育手段或方法,到了该停歇的时候了。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重点大学对待高考加分态度比过去明显明朗化。如:北京师范大学明确表示按省级招办确认的政策加分,形成投档成绩来提档;同济大学也明确了具体加分的对象。这使高考加分落实上更公开、公正,是“去马太效应”的招录,亦是对迷恋高考加分的考生及家长一记当头棒喝。相信,随着高考加分这一让少数人“登科”通道被堵塞,高考公平能让广大莘莘学子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