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然:高校推动就业要多一点“淘宝人才店”的创意

03.07.2015  10:48

  7月2日,在淘宝网上一家新入驻名为“昆明学院人才店”引发外界关注。该校某负责人称,通过网上开店,帮助毕业生向社会全方位“”出自己,接受企业的挑选,促进学生就业创业,是“昆明学院人才店”创店的初衷。在淘宝“昆明学院人才店”首页,65名身着统一白色T恤的大学生呈现眼前,他们被分为四种人才类型,分别是“一带一路型”、“制造2025型”、“互联网+型”、“集合精英型”,而每位毕业生“标价”1000元。

  作为电商平台上第一家“卖人”的淘宝店,昆明学院可谓独树一帜,尤其是对比不少高校自己制造就业率,昆明学院在互联网平台上把学生“”出来的创意与良苦用心,值得称赞。毕业生的就业率像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高校头上,年年都被称为“最难毕业季”,也不知是毕业生生存的难度一年一年被刷新,还是高校借着“最难”稍稍转移一下自己的压力。

  不管“最难”如何被宣扬,昆明学院的人才淘宝店都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次绝妙的营销,值得一些不那么出色的高等院校学习——怎么样在自身知名度欠缺的情况下,把学生推向社会,搭建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平台。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对学生的包装,是高校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必须“get”的技能。

  我们可以从“人才店”首页上看到,该校把毕业生分为四种人才类型,可见“淘宝商家”在开店之前做足了功课。既帮助学生进行清晰的定位、充分的展示自身的形象和能力,也根据企业的需求对人才的类型进行分类,可谓是“服务到家”。

  昆明学院的创新做法,也带来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高校承担着对学生社会生存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输送毕业生的渠道虽然没有被颠覆,但也乏善可陈。需不需要借互联网开辟新的输送渠道,哪怕会引起争议与噱头?我认为,非常需要。甚至“昆明学院人才店”的模式完全可以进行深入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很多时候,就业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互相看对眼的工作。如在“人才店”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的功能,对企业的需求和毕业生的能力、规划进行更为精准的定位与配对,对于高校、用人单位、学生都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人才店”并不是真的在卖“”,而是在卖营销和创意,如果我是用人单位,那么通过这样的互联网营销会对这个学校的认知从无到有,而且还会觉得能想出如此创意的学校,毕业生说不定质量“杠杠滴”。看到不少高校在招生宣传方面使出浑身招数,甚至用“校花”“男神”来博眼球吸睛,何不也多用点心思和创意在推动就业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