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区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29.01.2015  11:35
 

  健康服务业是涉及医疗卫生、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服务型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发展。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现利用东湖区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分析东湖区健康服务业发展状况,并审慎提出相关建议。

 

  一、      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

 

  2013年,东湖区健康服务业单位总数356家,实现增加值50.08亿元,占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3.19%。从健康服务业分类来看,“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增加值43.08亿元,占比86.02%;“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涵盖健康科研、健康教育、体育健身、健康护理、健康咨询等行业)实现增加值1.62亿元,占比3.23%;“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实现增加值0.10亿元,占比0.20%;“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涵盖药品、医疗用品及器械批发零售等行业)实现增加值5.28亿元,占比10.54%。

 

  ㈠健康服务业体系基本建立

 

  表一数据显示,2013年东湖区健康服务业体系基本建立,具体行业分别涉及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娱乐业、公共管理等行业。健康服务业企业单位中增加值居前三位的行业依次是:批发零售业、卫生社会工作和科技服务业。健康服务业非企业单位中增加值居前三位的行业依次是: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表一:2013年东湖区健康服务业分行业主要指标

 

 

 

企业法人单位

非企业法人单位

从业人员(人)

营业收入(亿元)

资 产(亿元)

增加值(亿元)

从业人员(人)

费用支出(亿元)

资 产

(亿元)

增加值(亿元)

合计

2643

10.85

7.07

6.33

17234

74.99

88.97

43.75

批发和零售业

810

9.00

3.67

5.28

——

——

——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62

0.13

0.45

0.07

——

——

——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235

0.31

1.65

0.17

383

0.44

0.75

0.27

公共设施管理业

——

——

——

——

289

0.29

0.03

0.19

居民服务业

283

0.12

0.09

0.07

——

——

——

——

教  育

45

0.05

0.04

0.03

213

0.46

0.37

0.26

卫生和社会工作

862

1.09

1.04

0.63

15404

72.84

85.39

42.4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80

0.15

0.13

0.08

315

0.30

1.39

0.19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

——

——

630

0.66

1.04

0.39

 

  ㈡非企业占比超八成

 

  东湖区健康服务业中非企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43.75亿元,占全区总额量的87.36%。表一数据显示,非企业法人中,以医院为主的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实现增加值最大,实现增加值42.45亿元,费用支出72.84亿元,占全区健康服务业非企业法人支出的97.13%。企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6.33亿元,主要以药品销售、医疗用品及器材销售等为主,实现营业收入9.00亿元,占全区健康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的82.95%。

 

  ㈢医疗卫生服务业日益完善

 

  数据显示,2013年末东湖区拥有医疗卫生法人单位95家,其中,公立医院22家,其他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73家。东湖区初步形成了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

 

  1、三级甲等医院为主导。在22家公立医院中,共有三级甲等医院10家,占全市三级甲等医院的52.63%,实现增加值41.73亿元,费用支出为71.54亿,占全区健康服务业非企业费用支出的95.39%。全区共有病床数14922张,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4592张;全区医务人员16153人,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4007人,高级职称2749人。这些三级甲等医院集聚使东湖区成为南昌市乃至全江西省的医疗中心区域,公共资源配置优良。

 

  2、非公立医疗机构为补充。除22家公立医院外,非公立医疗机构73家,主要有私立医院1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1家、门诊部(所)22家,其他14家。非公立医疗机构在方便居民就近就诊方面正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㈣重点健康服务业企业发展良好

 

  1、民营医院发展态势良好。全区规模以上(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民营医院4家,主要以专科医院为主,眼科医院2家(其中外资1家)、美容医院1家及肛肠医院1家。2013年民营医院实现增加值0.31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350万元,同比增长22.5%,税收贡献43万元,同比增长26.0%,吸纳就业人员263人,同比增长18.7%。民营医院由于行业特殊性,享受免营业税的行业优惠政策,该行业的税收贡献主要是应交所得税,2013年全区民营医院营业利润大幅增长80.86%,因此这些企业应交所得税增幅达24.3%。

 

  2、批发零售业初具规模。东湖区已形成以药品、医疗器械及其他医疗耗材销售为主体的医药产业。2013年末,全区拥有限额以上(批发业年销售额2000万元,零售业年销售额500万元)药品、医疗用品及器械批发零售企业8家,实现增加值4.33亿元,占全区健康服务业增加值的8.64%,占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增加值的2.6%。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单位5家,实现增加值4.01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88亿元,拥有从业人员79人;限额以上零售企业3家,实现增加值0.3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0.54亿元,拥有从业人员110人。

 

  表2:2013年东湖区规上(限上)健康服务业企业主要指标

 

 

营业收入

税收贡献

从业人数

增加值(亿元)

家数

(家)

实现值

(万元)

增速

(%)

实现值

(万元)

增速

(%)

人数

  (人)

增速

(%)

批发和零售业

74184

16.9

1205

12.8

189

0.3

4.33

8

卫生

6871

22.1

120

37.1

423

18.5

0.31

5

商务服务业

1071

37.2

53

48.7

222

37.9

0.06

1

体育

790

1.2

27

4.9

50

11.5

0.05

1

         ㈤健康服务业在街区分布相对均衡

 

  东湖区健康服务业单位主要包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科研机构、社会保障、专业性团体和社会事务管理机构,公共资源配置相对优越,分布与所处地域范围基本匹配。

 

  表3:2013年东湖区健康服务业分街道办事处主要指标

 

 

企业单位营业收入(亿元)

非企业单位支出(亿元)

从业人员

(人)

增加值(亿元)

全  区

10.85

74.99

20279

50.08

公园街道办事处

0.98

20.01

3199

12.25

滕王阁街道办事处

0.30

0.32

608

0.36

八一桥街道办事处

0.24

0.13

391

0.22

百花洲街道办事处

0.35

8.10

3269

4.93

墩子塘街道办事处

0.45

8.54

2819

5.23

大院街道办事处

1.48

0.87

1323

1.38

豫章街道办事处

0.08

10.82

2065

6.36

董家窑街道办事处

6.52

26.04

6229

18.99

彭家桥街道办事处

0.37

0.16

277

0.31

贤士湖管委会

0.08

0.00

99

0.05

 

  由表3可知,健康服务业增加值贡献最大的是董家窑街道办事处,2013年实现增加值18.99亿元,占全区健康服务业总量的34.72%,董家窑街道办事处2013年实现非企业支出26.04亿元,占全区非企业支出的28.23%,主要是因为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三甲医院带动。其次是公园街道办事处,2013年实现增加值12.25亿元,占全区健康服务业总量的24.46%,实现非企业支出20.01亿元,占全区的26.68%。主要是因为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等公立医院的带动。

 

  二、健康服务业发展中需关注的问题

 

  ㈠行业发展需进一步均衡

 

  东湖区医疗机构力量最强,其次是医药产业,而老年康复、休闲健身、健康保险、健康评估等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产业链上,前端产业(疾病预防和健康维持类)和后端产业(健康促进和提升类)的链接乏力。从目前情况看,一是医疗卫生服务有待提升,医疗改革仍需继续深入;二是健康护理、健康咨询等与日俱增的健康服务需求未能得到很好满足。针对亚健康人群的专业性、规范化的服务咨询管理机构仍然稀缺;三是健康商业保险产品种类有待丰富,服务有待多样化。2013年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健康保险与保障服务仅实现增加值0.1亿元,仅占全区健康服务业的0.20%。

 

  ㈡养老服务需进一步完善

 

  从健康服务业发展现实需求看,老年健康服务供不应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东湖区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5.15万人,老年人比重高达8.96%,江西省及南昌市老年人比重为7.60%和7.71%,东湖区远超江西省及南昌市水平。按照全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递增0.54%的发展水平,到2014年,全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10.8%,高于老龄化社会标准3.8个百分点。随着人口老龄化向纵深发展,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不久的将来,全区老年家庭病床护理、健康咨询、老年康复中心以及提供医疗护理和保健器材等服务都将是老年健康产业发展方向。目前,全区老年人养护、社会看护与帮助服务都是依托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站(敬老院)相关的托老法人单位仅1家,健康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已然客观存在。

 

  ㈢资源配置需进一步优化

 

  目前东湖区医疗卫生服务资源过度集中在公立大医院。2013年东湖区公立三甲医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4007人,占全区卫生技术从业人员总数的86.7%;高级职称2749人,占全区总数的99%以上;病床数14952张,占全区总数97.8%。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46人,占总数的13.3%,基层床位数330张,占总数的2.16%。与卫生部提出“到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0%左右”的目标相去甚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量大面广,资源配备相对不足。

 

  ㈣健康观念需进一步提升

 

  大多数居民重治疗、轻预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的结果,1/3的疾病通过预防是可以避免的,1/3的疾病通过早期的发现会得到有效的控制,还有1/3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沟通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目前东湖区专门从事体检的规模以上(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或从业人员50人)的企业法人1家,其他机构1家,正在筹建1家,可见重预防、重保健、治未病的观念还深入人心,科学的健康生活、正确的健康消费等观念有待进一步提升。

 

  ㈤信息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发展健康服务业绝非仅是面对面的医疗服务、健康管理,还有由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所支撑的远程健康服务业“蓝海”,随着健康服务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远程健康服务业、智能健康服务产品将成为大众生活中的必备品,以“在线模式”随时随地满足人们获取健康信息、购买健康服务的需要。东湖区目前仅有1家以专家预约挂号为主营业务的的规模以上(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或从业人员50人)服务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领域才刚起步,健康服务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任重道远。

 

  三、发展健康服务业建议

 

  ㈠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增加健康服务供给

 

  在坚持公立医疗机构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的同时,研究出台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市场准入、项目立项、土地供应、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包括港、澳地区)依法开办私人诊所,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如江西倍康健康管理中心等,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供给,提高健康服务质量和效率。

 

  ㈡推动与医疗机构联合,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推动公立医院发展老年人服务。东湖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公共医疗资源,应推动公立医院积极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规定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二是推进养老机构远程服务试点。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建立社区医院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加快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三是完善健康养老网络。要通过完善扶持政策,坚持普惠与高端并重,既提供平民化、大众化的服务,也提供精细化、个性化的定制,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培育和扶持养老服务机构和企业发展,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㈢完善体制建设,优化基层资源配置

 

  一是放宽对民营医院的限制。在突出公立医疗机构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提高公立医院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同时,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健康服务业准入制度,简化对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设立、开办、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审批手续。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二是积极培养健康服务业领域人才。鼓励社会资本在健康服务业领域举办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规范并加快培养护士、养老护理员、药剂师、营养师、育婴师、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从业人员。三是完善区域性医疗卫生人才流动机制。探索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人才培养、培训和进修等给予支持。在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具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在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不仅享有与公立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同等待遇,还应有所倾斜。

 

  ㈣宣讲健康知识,培育健康消费市场

 

  一是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发展以制作和传播健康信息为主的信息媒体业,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及微信等新兴媒体深入宣传健康知识,鼓励开办专门的健康频道或节目栏目,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二是培育健康消费市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把医保工作的重点由花钱治病转到健身防病上来,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促进健康的社会风气。建立健全更多的文化娱乐和体育场所,支持发展健康体检和咨询、全民体育健身,以及发展健康文化和生态度假养生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进一步培育健康消费市场。

 

  ㈤推进智慧医疗,满足百姓健康需求

 

  东湖区作为中心城区,高技术企业集聚、互联网服务业相对发达,而智慧医疗的建设是产业发展的趋势,更是提升健康服务能力与水平的必由之路,依托东湖区的优势资源,大力打造各种类型的智慧医疗平台。加强数字化医院、远程医疗和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市、区卫生信息平台的信息对接和共享,建立覆盖各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三级远程医疗服务和教育网络,健全远程医疗管理制度,结合远程心电、远程病理、区域HIS、区域影像、区域检验等区域化信息系统,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当前应积极推进在较大范围内实现网上轻松挂号、直接终端付款,如推进“一卡就医”、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共享等,缓解百姓就医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