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十人住一屋 今换双拼大别墅 高安旧村改造“梅江模式”引关注

08.06.2015  10:55

  “一条条马路铺起来,一座座新村建起来,一个个项目引进来,一片片园区旺起来。集镇风光改,乡村面貌改……”这是一首石脑镇村民如今耳熟能详的“镇歌”,讲述的是石脑镇每个乡村面貌变迁,而梅江村就是歌曲里“一座座新村”的典型代表。

  自前年启动旧村改造以来,村民危旧房被要求无偿拆除,这一下炸开了锅。从干部被村民拿着扫帚赶出门,到村民追着干部问“什么时候拆我家?”短短两年时间,梅江村440多幢旧房屋拆得所剩无几,并统一风格建好了179幢双拼别墅,预计全村改造完成后可节约16亩土地。这其中有何玄机?近日,记者深入高安市石脑镇石脑村梅江自然村,揭开其旧村改造的秘诀。

  人多地少 拆旧建新迫在眉睫

  梅江村是个大村庄,离石脑集镇和320国道仅0.5公里,共312户1250人,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危旧房大量存在。这些年,随着石脑镇经济快速发展,梅江村民也各显身手,跑运输、经商、办企业……渐渐地,大家的腰包都鼓了起来。

  腰包鼓了,村民们寻思着建新房,但问题随之而来。村支书陈社员说,“200多户村民都想建房,可村里根本没有这么多的宅基地。”另外,梅江村地势低洼,经常受洪涝灾害影响,至2013年,村里20年来无一村民在本地建新房,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高安市委书记聂智胜、石脑镇党委书记陈钰多次走访该村,与群众座谈交流,了解到村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建新房、防洪涝,于是制定了“群众负担建房资金、政府解决防洪问题”的原地重建新农村初步方案。在这一初步方案的基础上,当地村民经过充分酝酿和民主协商,达成了新农村建设“统一拆除、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地基、统一外观”的共识,制定出“先拆者先建”、“党员干部先拆后建”等系列旧村改造实施细则。

  磨破嘴皮 把“钉子户”变成宣传员

  旧村推倒重建,利益交织、纷繁复杂。方案刚提出来就炸开了锅,很多村民不理解。80多岁的陈老汉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家,一家10口人就挤在一间8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尽管如此,听说拆旧建新的方案后也跳出来反对:“现在的房子虽然旧了点,可总是可以遮风挡雨的。万一把我的房子拆了,政府不给力,新房做不成,到时无家可归怎么办啊?”面对村民的质疑和顾虑,村支书陈社员带领村组干部每家每户上门做工作。刚一踏进陈老汉家里,就被陈老汉用扫帚给赶了出来。

  为了打消陈老汉的顾虑,陈社员带着村组干部一次又一次地上门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可陈老汉就是不同意拆。怎么办?陈社员灵机一动,发现其儿媳朱彩霞非常赞同拆旧建新的做法,于是“借力打力”,动员朱彩霞去劝陈老汉。陈老汉在家人的劝说下,思想终于有所松动。陈社员趁热打铁,接连打出了感情牌和帮扶牌。他连续几天登门,和陈老汉拉家常、叙族情。当了解到其家庭困境后,陈社员通过积极协调上级民政部门,帮助其解决了低保问题,还主动为陈老汉联系出租房,解决了其全家的安置过渡问题。陈老汉终于被打动,思想彻底转变,每天吵着工作组尽快帮他拆除旧房,由原来的“钉子户”变成了村里拆旧建新的义务宣传员,并手写拆旧建新倡议书和宣传标语贴在村口。

  梅江模式 引发全市十余村借鉴

  旧村改造启动时,身为石脑村党支部书记的陈社员率先拆掉了自己的旧屋,紧接着,他的三个兄弟和亲戚也陆续将旧房拆了。至今,陈社员的新房还未动工。按照“先村支书,再村干部,然后村干部亲戚,最后普通村民”的顺序拆旧屋,建新房则将顺序反过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赢得了村民的赞誉。

  随着时间的推移,拆旧建新的进程加速推进。一幢幢徽派双拼别墅正拔地而起,一条条笔直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一棵棵吐露新枝的景观树在花圃茁壮成长……

  梅江村变化远不止这些。陈社员说,旧村改造全部完成后,村里将把节约出来的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发挥梅江地处石脑集镇郊区的优势,壮大村集体经济。去年10月,该村益众专业合作社成立,流转承包土地1000亩,大力发展集水稻、西瓜、草莓等为一体的特色种养,农忙时节可吸纳用工100多名;全村村民自办的汽运公司达25家,二手车交易公司20多家,且诸多村民在外经商、开店,全村人均年收入为1.2万元,远高于省、宜春市水平。

  旧村改造“梅江模式”成为范本, 截至目前,石脑镇已有5个自然村提出修缮保护与新建并重的旧村改造申请,涉及424户1602人。全市还有10个乡镇的15个自然村,也提出了改造申请,涉及890户3625人。

  磨破嘴皮 把“钉子户”变成宣传员

  旧村推倒重建,利益交织、纷繁复杂。方案刚提出来就炸开了锅,很多村民不理解。80多岁的陈老汉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家,一家10口人就挤在一间8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尽管如此,听说拆旧建新的方案后也跳出来反对:“现在的房子虽然旧了点,可总是可以遮风挡雨的。万一把我的房子拆了,政府不给力,新房做不成,到时无家可归怎么办啊?”面对村民的质疑和顾虑,村支书陈社员带领村组干部每家每户上门做工作。刚一踏进陈老汉家里,就被陈老汉用扫帚给赶了出来。

  为了打消陈老汉的顾虑,陈社员带着村组干部一次又一次地上门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可陈老汉就是不同意拆。怎么办?陈社员灵机一动,发现其儿媳朱彩霞非常赞同拆旧建新的做法,于是“借力打力”,动员朱彩霞去劝陈老汉。陈老汉在家人的劝说下,思想终于有所松动。陈社员趁热打铁,接连打出了感情牌和帮扶牌。他连续几天登门,和陈老汉拉家常、叙族情。当了解到其家庭困境后,陈社员通过积极协调上级民政部门,帮助其解决了低保问题,还主动为陈老汉联系出租房,解决了其全家的安置过渡问题。陈老汉终于被打动,思想彻底转变,每天吵着工作组尽快帮他拆除旧房,由原来的“钉子户”变成了村里拆旧建新的义务宣传员,并手写拆旧建新倡议书和宣传标语贴在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