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官方”打车软件推出4月基本“夭折”

23.01.2014  13:26

  去年8月,北京首批冠名96106的4款“官方”打车软件正式上线,然而仅过4个月就基本“夭折”,出租车司机几乎全部转投由互联网“巨头”撑腰的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的怀抱。笔者采访发现,“官方”打车软件在定价机制上要求不能加价召车,技术上无法直接定位乘客位置,这两大软肋与外部市场竞争的压力共同导致了官方打车软件的“夭折”。

  由北京市交通委发布的首批4款“官方”手机打车软件分别是“冠名”了96106的易达打车、移步叫车、摇摇招车和嘀嘀打车。然而,近日有乘客尝试通过冠名96106的嘀嘀打车软件叫车,却数次无人应答,转用普通版的嘀嘀打车之后很快就打上了车。

  为何“官方”打车软件“无人应答”?“我们现在都没人接96106的活儿”,出租车司机张师傅告诉笔者,“官方”打车软件不允许加价,这是导致司机“变节”的直接原因。而且,“官方”打车软件缺少乘客定位功能,这同样是师傅们头疼的事,“电召叫车很难定位乘客的具体位置,有的乘客又无法准确地讲述自己的位置,尤其是在夜间不仅难找,还耽误时间。

  此外,来自市场的竞争也加速了“官方”打车软件的“夭折”。快的打车宣布在北京投资补贴乘客,嘀嘀打车也开展了针对乘客的打车抽奖活动。从1月10日开始,嘀嘀打车向每一笔用微信支付车费的订单发放补贴——给司机补贴10元、给乘客返还10元。1月22日支付宝宣布斥资五亿元请乘客打车,只要使用快的打车内置的支付宝钱包付款,每单奖励乘客10元、司机15元。在司机师傅们看来,使用市场化的打车软件,既可以大大降低空驶率,又可以提高收入,还规避了“官方”要求不能“加价”的规定。

  专家表示,北京市有关部门将之前民间广受好评的打车软件纳入监管范围,本意是为正在发展中的打车软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如今却陷入尴尬境地。打车软件行业负责人表示:“打车应用的精髓就是由用户发起需求,司机来及时响应。“官方”打车动辄几分钟的叫车等待还不能加价,又无GPS快速定位,影响用户体验。破坏了用户体验,生存基础没了,用户会逐渐流失。没有了用户,这个“官方”打车统一平台恐怕不仅不能培养大家叫车的习惯,还会让原本便利于民的打车软件变味。”(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