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武宁:家庭寄养要物质和心理“双安全”

30.06.2015  12:37

  南京近日出台困境未成年人寄养家庭评估标准。鼓楼区在南京全市第一个探索家庭寄养这种新型的养育方式,并且面向全区公开征集寄养家庭。据悉,自去年10月民政部出台《家庭寄养管理办法》后,南京在江苏率先制定困境未成年人寄养家庭评估标准。(6月29日现代快报)

  关爱孩子成长就是关爱未来。南京向身处困境的孩子伸出关爱之手,架构爱心家庭与孩子联接的桥梁,此举开辟了一条以“儿童发展”为核心的福利新路。然而,因各种原因导致亲子分离的孩子来说,寻找温馨的家只是关爱起点,怎样促进情感交流,既消除寄养家庭监管顾忌,履行好监管责任,又满足孩子安全需要,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是探索家庭寄养的重点环节。

  事实上,对失去父母关爱的孩子来说,安全需要包括物理环境安全和心理环境安全两个方面,物理环境不安全,或就将出现南京江宁两个女童饿死家中的情况;心理环境不安全,或就会产生威胁感和恐惧感,甚至引发极端行为,如:贵州毕节四兄妹自杀悲剧的发生,就是孩子心理环境长期处于不安全状态下导致的恶果。

  因此,探索发展儿童寄养,《家庭寄养管理办法》、《家庭寄养评估标准》基本满足孩子物质安全需要,虽然评估标准要求寄养家庭的照料人离异不超过两次,强调家庭中的夫妻及家人不争吵打架,但是,对没有生育和教育过孩子的家庭来说,不经过相关育儿培训和心理辅导,能否监护、教育孩子?值得商榷。毕竟,孩子非家庭成员亲生,要么,失之于宽,造成不良溺爱;要么管之过严,给寄养儿童带来更大亲子分离焦虑,甚至引发恐惧、失望和痛苦等负性情绪,违背了寄养制度设计的初衷。

  可以说,电影《刮沙》的尴尬场景直观折射寄养家庭即将面临的监管问题,或许有爱心人士想“吃螃蟹”,响应招募令,完成“假期寄养、临时寄养、阶段性寄养”中的某项任务。然而,缺乏监管经验,不经培训,仅凭热情来满足孩子归属和爱的“双安全”需求,极可能让寄养家庭顾虑重重。为此,现实执行《家庭寄养评估标准》,应开设短期孩子监管培训班,建立寄养家庭照料人与相关部门有关人士长期联系的微信、微博或QQ平台,加强互动交流,共同商讨孩子监管教育问题,共同把握管教的尺度,保持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寄养儿童是比留守儿童更为弱势的群体,不让孩子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就更需要给予似亲情般的物质和心理“双安全”,但愿在社会共同关注下,寄养儿童都有个安全温馨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