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蝶变催生“赣州气象”

29.06.2015  13:04

  夏至刚过,赣南进入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草木葱茏,瓜果满枝。行走于这片红土圣地的城镇乡村,能感受到另一种热度:那是感恩奋进、时不我待的干事创业激情;是昂扬奋发、自信进取的实践体验,是笑靥如花、幸福满足的真情流露。这种热度,持续升腾,催生出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巨变。

  赣州综合保税区监管服务大楼,今年元月启动建设,全区上下加班加点、倒排工期,每四五天就建起一层,不到5个月,这幢11层大楼保质保量顺利落成,目前已进入最后内部装修阶段,为综合保税区7月底封关运行赢得宝贵时间。

  赣州进境木材监管区,在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和全力推动下,仅用3个月时间就于今年1月建成并投入运营,实现进境木材全直通,赣州由此跨入全新内陆口岸时代。

  先天残疾、家庭贫困,让宁都县对坊乡18岁青年廖竹生一度丧失生活信心。去年10月,依托县里兴建的电商产业园,廖竹生参加了免费电商培训班,在电商产业园开起一家网店,每月可赚近3000元。有了一份自己的事业,廖竹生每天都乐呵呵。

  一场山体滑坡,使于都县沙心乡红光村的袁石原失去了家中4位至亲,成为孤儿的他住进了叔叔家里。从此,房子问题就成了他心中隐痛。得益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和移民搬迁政策,去年初,袁石原全家搬出偏僻山村,住进县城的移民安置区,还有一份稳当的职业。袁石原“住进牢固房子”的梦想终于成真。

  从城市到乡村、从政风到民风、从物质基础到精神风貌,化茧成蝶、脱胎换骨的巨变在不断发生,呈现出恢宏的“赣州气象”。

  这变化,源自3年前《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3年来,《若干意见》政策效应不断释放:从2011年至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336亿元增加到1843.59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80.32亿元增加到328.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6058元增加到2293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684元增加到6946元。

  红土蝶变,今朝更美!追寻振兴发展“三年大变样”的轨迹,重访3年前国家部委调研组走过的地方,抽象的时间概念顿时变得清晰生动。

  1

  特殊地位,特殊贡献,特殊困难——

  赢得特殊支持特别关爱

  经过数十年的风雨,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村小组的17棵青松依然苍劲。

  对胡冬娣来说,这17棵青松是和公公华质彬烈士一样的革命先烈守护家乡、守护亲人的象征,更是今天迎来美好生活的见证。

  6月20日,端午节。胡冬娣带着全家来到公公华质彬种的“信念树”下,燃香向公公报喜:“公公,看见我们家的新屋了吗?两层呢,又宽敞又亮堂。我加入了合作社,养鸡每年也能赚不少。日子真的是越过越好了……”危旧土坯房改造前,胡冬娣一家三代人住在30平方米的破旧土坯房里,靠着低保和几亩薄田过日子。胡冬娣生活的变迁,是赣南三年巨变的一个缩影。

  从华屋驾车行驶约18公里,来到泽覃乡光辉村半山园小组,村民杨小琴也有很多幸福事——有钱医病了,住上新房了。满脸笑意的她至今还记得三年前难忘的那一天。

  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率领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综合一组来到杨小琴家,得知她家庭困难,负担不了治病费用,几度想放弃治疗尿毒症。为这个因病返穷的家庭感到震惊的杜鹰不仅主动慷慨解囊,还鼓励杨小琴坚定信心,战胜疾病。

  调研组的到来,改变了杨小琴的命运,也改变了900多万赣南老区人民的命运。

  马不停蹄、昼夜兼程,亲历赣南乡村落后面貌的调研组成员无不为赣南动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有着特殊地位、特殊贡献、存在特殊困难,应给予特殊扶持。

  面对老区现状,面对老表期盼,掌握丰富、一手资料的调研组成员把让赣南老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使命扛在肩上,密切关注、鼎力支持。

  在这之后,仅过两个月,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这是以“国发”文件出台的第17个区域发展政策,把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比肩齐重。

  国策良方,恩泽赣南。赣南大地,干群激昂,百姓欢腾。事实上,在文件落地之前,如何向中央反映赣南落后现状、争取国家特殊支持,对赣南领导干部来说着实是一场考验。当时的赣南,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余年后,竟然还有近10万烈士遗孀、后代不仅没有解决温饱,还未得到应有抚恤。如何如实向中央反映赣南发展的现状、问题与矛盾,考验赣州当政者的责任与担当。

  “贫困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贫困落后现状遮掩躲避、熟视无睹!”赣州市委主要领导的话掷地有声,诉实情、求发展迅速成为全市上下共识。

  为了把情况摸得更准,2010年12月,市委组织2万多名干部下基层,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三送干部”用灵活生动方式,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深入浅出宣传政策,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了解实情,解决难题,从住房、饮水、就医,到就学、低保、抚恤,就像当年苏区干部一样,“什么事情都想到了。”在广泛深入调查基础上,深化对市情认识之后,市委作出了“欠发达、后发展”的基本判断,形成了《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如实、详尽向党中央、国务院反映本地实情,并期待国家扶持。

  没过多久,这份沉甸甸的报告引起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同志的高度关注,他在报告上立即作出重要批示:“如何进一步帮助和支持赣南苏区发展,使这里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使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应当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随后,凝聚众志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一份文件,催生赣南巨变。结合赣南实际,文件量身定做了整体性、系统化特殊扶持政策,涵盖了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开放创新等各个方面。一些政策甚至突破常规,支持力度空前。

  2

  上级支持,干群协力,民生优先——

  促成赣南三年巨变

  下雨天,不再是柯坤森的噩梦。

  宁都县年过七旬的革命烈属柯坤森,3年前还与妻子住在一间牛栏改建的土坯房里,40年风雨飘摇。他们住的这个叫楂源的村子,47户201名村民,清一色都住在年代久远、阴暗潮湿的土坯房里,家家户户土灶台、木板床,村子里有自行车的人家也只有6户。

  搬出土坯房,住进新楼房,一直是柯坤森和村民们共同的梦。2012年7月底,赣州全面启动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近日走进楂源,只见柯坤森和其他村民一样,建起了一栋二层半的“小洋楼”。

  笑容,正在小山村幸福地绽放。和宁都县一样,如今赣南大地正孕育着、实现着安居梦、富裕梦、和谐梦、秀美梦。这一切,共同交织成赣南的振兴梦。

  这些梦之所以令人向往、深感幸福,是因为这里的一切工作,目标明确、落实精准,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一切努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老区人民祖祖辈辈梦寐以求解决的难题,成为发展的首要大事。

  小文丽的梦,曾深深刺痛国家部委调研组员的心。

  3年前,文丽12岁,是班上最勤奋好学的孩子。她没有想到自己生在一个叫做读书坑的地方,想要读书却是这么艰难:家里没有电,没有书桌,她在昏暗的烛光中预习、复习;家里离学校很远,每到星期一早上6时,她就要起床步行去学校,在那寂静的大山里,陪伴她的只有路旁野鸟的声声孤鸣。

  有人问,你有什么愿望?孩子的天真令人动容:我希望人有翅膀,飞上天空,就不用走这么长的路,一下子就能飞到学校里。

  当时在宁都,像文丽这样自带饭菜上学的学生有3.45万名,占全县学生总数的30%,全县仍有46所农村小学的896名学生还在睡地铺。

  三年后的今天,一栋栋标准化建设的校舍拔地而起,这片土地上随处可见的真实笑容,充满着感染力。目前,全市69.52万户、近300万农民告别危旧土坯房,278.4万农村人口喝上干净卫生的放心水,近300万人结束“电灯像萤火虫”的苦恼生活。

  “改善民生,既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也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不同场合,赣州市委主要领导不止一次强调。

  高层推动,以上率下。赣州市财政连续3年向民生工程倾斜,为民生改善提供了强大支撑,全市各级干部纷纷奔赴基层一线“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三送”这一精准抓手,成为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

  火燃村14个村民小组,446户人家,共1840人,“三送”干部刘湘能喊出多数村民的小名。他和“三送”队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带动6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原本闭塞落后的章贡区沙石镇火燃村,一跃成为全市农业产业生态化、现代化的标兵。

  顺民意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新时期,赣南各级干部用实际行动将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关怀送至千家万户,3年来,“三送”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好事79.13万件。感恩图报的客家儿女,在感受幸福的行程中,传唱着领航者的故事——感恩党中央、感恩习总书记!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

  3

  坚定信仰,能力革命,作风革新——

  10万党员干部下基层

  “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同志哥!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苏区干部好作风》山歌,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出了红土地上一道特殊风景。

  80多年前,这首从兴国传唱开来的山歌,没有华美词藻,朴素得如同道家常,却是当年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真实写照。

  张富强很小就熟稔这首歌,但因为年少,对其深意懵然不知。后来,他成为一名基层干部,逐渐有了领悟。再后来,他以“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队干部身份驻村,他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歌词中描述的场景。

  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开篇之作便是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

  张富强想,这下,老百姓生活有了盼头,自己工作有了方向,一股子劲头也有地方使了。

  忙碌的日子就此开始,他所在枫林村的美丽蜕变也由此拉开序幕。

  3年时光,不短不长。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想象这片荒芜之地曾经的模样。而现在,无论是建筑规划还是配套设施,亦或是产业发展,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样板工程。

  张富强说,这个过程于他而言亦是历练。他增长了本领,学会了担当。

  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民负担轻了、收入高了、生活富了,但干群关系却疏远了。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持之以恒转作风、正风气。赣州在“三送”工作中找到了破解作风难题的答案。

  《若干意见》出台后,赣州以“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为抓手,让10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直接服务群众,人人都有“联系户”,户户都有“服务员”。

  修公路、建新房、抓项目、搞产业,“三送”工作从简单的“送钱送物”,转变为抓项目,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办实事。从零敲碎打解决特殊困难,到集中、常态化解决民情诉求。

  有人给驻龙南县武当镇的“三送”干部赖观路帮村民办的“小事”做统计:3年多来,他帮村民办身份证5个;办残疾证12个,其中办成功8个;帮30多户村民领取了砖、水泥优惠证及果业证。

  采访时,赖观路多次表示:“如果可以,我愿意搞一辈子‘三送’工作,这样我就可以一直和农民兄弟在一起,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过去干部下乡‘动嘴’,现在干部下乡‘动手’,风气大变样。看到干部群众亲如一家,心里感觉特别温暖、骄傲。”龙南“三送”干部赖裕文在民情日记中写到。

  同吃一桌饭、同坐一条凳、同住一间屋,干部与群众熟络如邻里,干部帮群众跑腿办事如家人,群众对干部信任夸奖如亲人。

  理想信念,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原动力,是干部能力革命、作风革新的思想基础。

  在全面推进干部下基层“三送”工作基础上,赣州狠抓干部队伍“治庸、治懒、治散”,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启动“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主题,市委中心组召开“三严三实”专题学习会,强调要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为谱写中国梦的赣州篇章而不懈奋斗。

  3年来,赣南百万群众清明祭奠缅怀革命先烈活动每年举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如同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成为激励赣南人民推进振兴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2013年以来,共有288万余人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堂)现场祭奠,6404.1万余人次参与网上祭奠,赣南苏区干部群众更加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赣州市在干部队伍中持续开展“治庸、治懒、治散”活动,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对查摆出的干部作风问题,建立整治工作台账,责任到人,销号整改。干部逐渐形成了“埋头苦干、善于创新、大胆负责、敢于碰硬、服务群众、造福于民”的作风。

  振兴发展,锻造了干部作风,干部作风转变也助推了振兴发展的纵深推进。这也正是赣州蝶变的动力源泉。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3周年,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征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有了“三年大变样”奠定的坚实基础,未来,中国梦的赣州篇章必将更加绚丽夺目,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必将更加宽阔,实现让老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生活的目标指日可期。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
线上线下双向发力 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
 江南都市报讯 邓津龙、全媒体记者曹章保报道:为全上饶之窗
光伏建筑一体化产业对接会举行
  (记者游静 实习生李少如)6月29日,上饶之窗
江西最大集装箱码头通过验收
  (记者林雍)6月28日,记者从省港口集团获悉,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