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书写时代荣光

22.04.2015  12:54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朝着“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八年大跨越”分步走的目标,即将迎来三周年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之际,赣州的深刻“蝶变”又新添了一片耀眼的亮色。

近三年来,全市上下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牢记总书记关于“让老区人民尽快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的殷殷嘱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国家部委的鼎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抢抓机遇,脚踏实地,感恩奋进,推动政策高效落实,奋力书写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时代荣光。

走马今日赣南大地,从城市到乡村、从政风到民风、从物质基础到精神风貌,都可看到赣州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经济增活力、干部转作风、群众得实惠、后劲更有力……

阳光雨露一路相随

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一直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建立了国家、省、市三级联动体系,形成了高位推进振兴发展工作的有效保障机制。

省委书记强卫亲自担任了江西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多次亲临赣州考察,反复强调“让老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生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并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领导小组会和工作座谈会,协调解决涉及赣州的重大事项101项。

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力推动了各项扶持政策高效落地。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相继下发10个文件,分别批复了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南康撤市设区等重大事项;国家部委出台了91个实施方案或帮扶意见;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从政策层面予以赣南系统化、整体性扶持,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政策支持体系,拟定了30个方面330项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由省直部门联动推进,29个省直厅局出台了实施意见或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目前,《若干意见》明确的45条支持意见236个事项中,已落实或正在落实的209项,占88.6%,已批复和完成编制39项,占92.9%。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包括“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在内的161项具体政策或标准落实到位,已累计为551家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9.3亿元。2012年至2014年,上级财政下达我市补助资金年均增幅为21.7%。

2013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施方案,39个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我市。截至2015年2月,对口支援单位已出台47个具体对口支援文件,从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帮扶,为赣州改革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民生关怀泽深惠远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我市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振兴发展的开局大事和根本目的,让振兴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2012年以来,全市整合投入民生类财政资金800亿元,住房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用电难、看电视难、上网难等突出民生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政府投入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资金145.97亿元,使69.52万户263万农民告别了居住在透风漏雨土坯房的历史,红军和烈士遗属遗孀及后代全部住上新房。

——解决了278.4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建、改造农村公路7900公里,数十万群众由此告别“出门三步羊肠道,百里千斤靠肩挑”的艰难日子;新建渡改桥125座、改造农村危桥380座、新建独立大中桥92座,解决了全市580多个村120多万群众的出行难题;完成农村低电压改造41.39万户,近300万人结束了“冰箱成杂物柜、电灯像萤火虫、电扇转不动”的苦恼生活,7.1万户不通电山区群众告别了祖祖辈辈点煤油灯、用松明子照明的历史。

——新(改、扩)建校舍234万平方米,D级危房基本消除,3万多学生不再租住民房上学,2.1万名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不再睡地板。新(改、扩)建福利院、光荣院、敬老院95所。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8.9万套,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3.84万户,实现人均15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

——率先在全省建立城乡低保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全覆盖;提高“两红”人员等特困群体生活水平,给3.69万烈士子女定期发放生活补助。1246户4988名生活在水上半个多世纪的“水上漂”人员全部上岸定居。

住上安居房、走上平坦路、喝上干净水、用上稳当电的老区群众,家庭境况和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善,他们发自内心感谢党、拥护党、热爱党:“共产党没有忘记我们,党中央与老区人民心连心。

平台建设纵深推进

1月19日,赣州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直通运营正式启动。“与以前相比,仅原材料成本和物流成本每立方米就可以降低近千元。按目前南康家具产业年消耗进口木材300万立方米计算,每年可减少成本30亿元。”赣州市商务局副局长何新平说。

为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我市加快重大平台建设,重点打造了一批战略性发展平台,提升集聚辐射带动能力:成功争取并着力推进赣州综合保税区、瑞金和龙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9个重大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设立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龙南发光材料及稀土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江西理工大学成为部省共建大学并实现博士人才培养。

项目建设,是纵深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我市坚持项目拉动,扩大投资需求,激发发展潜力。2012年以来开工重点工程419个,完成投资1815.1亿元。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交通、能源项目相继获批建设,赣韶铁路竣工通车,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将于今年建成;昌赣客专开工建设,将结束赣南无高铁的历史;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49公里,总里程达1015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赣州黄金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78万人次,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凸显;赣州南500千伏等一批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营,天然气管网、成品油管道工程加快推进。

发展要素 “虹吸效应”也日益显现。2012年以来共引进投资亿元以上企业167家,其中,引进中国汽车零部件(赣州)产业基地等6个投资百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实现百亿元以上投资项目的零突破。

产业集群的加快发展,有效促进了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内生潜力的提升。今年4月16日,全省第一家冠以“中国”字样的企业——中国南方稀土集团有限公司在赣州正式挂牌成立。稀土、钨产业集群产值历史性突破千亿元大关。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880.78亿元,稀土发光材料、磁性材料、钨硬质合金等新材料产能分别约占全国的30%、20%和10%。

党心民心充分凝聚

赣南人民热爱党、跟党走的信念植入血脉,红色基因代代传承。《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赣南人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党心民心充分凝聚。

2010年12月,我市创造性地启动了“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实现直接联系群众“双向全覆盖”。持续开展“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百万群众清明祭奠缅怀革命先烈,2013年、2014年、2015年共有288万余人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堂)现场祭奠,6404.1万余人次参与网上祭奠,赣南苏区干部群众更加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市委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中央八项规定全面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为民务实清廉成为干部的自觉价值追求,苦干实干、尽责担当、奋发进取蔚然成风。广大干部群众发自肺腑地表达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拥戴和感激之情,教育子孙后代坚定不移跟党走,将对党的感恩之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迸发出全面推进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

最近,市委又组织15名农村党支部书记赴陕西延安梁家河学习考察,并作出“学习梁家河、当好村支书、打好攻坚战”的决定,要求全市上下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弘扬苏区精神与学习梁家河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扬优良传统、凝聚奋进动力,加快扶贫攻坚、推进振兴发展。

激情,创造奇迹;实干,开启新局。近3年来,赣州发展提速提质提效,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至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336亿元增加到1843.59亿元,年均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430.35亿元增加到751.94亿元,年均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由1002.3亿元增加到1608.77亿元,年均增长28.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684元增加到6946元,年均增长12.8%;财政总收入由180.32亿元增加到328.5亿元,年均增长22.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110.05亿元增加到225.3亿元,年均增长27.0%。